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北方新报

三代人的国庆节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6版:风铃       上一篇    下一篇

  文/聂  难

  十月风来,我总先翻出抽屉里那只旧搪瓷缸——缸身印着红字,边缘磕了好几处,却是父亲当年国庆时得的奖品,裹着他的荣光,也串起我们家三代人的国庆故事。每段故事都浸着一样的红,如今摸起这只缸,满是对父亲的念想。

  父亲的国庆节,是田埂边的“红色声响”。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还没几户有电视,父亲最珍贵的国庆“伙伴”,是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每年国庆前,他会提前把收音机擦得锃亮,电池也换成新的,就盼着听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国庆当天,父亲会少种半亩地,带着收音机坐在田埂上,身边围着几个同样想听的乡亲。当收音机里传来“分列式开始”的指令,整齐的脚步声、轰鸣的军乐透过滋滋的电流声传来时,父亲会不自觉地坐直身子,手指在膝盖上跟着节奏轻敲。他总说,1984年的国庆最难忘,听到广播里说女兵方阵走过天安门,他和乡亲们激动得忘了抽烟,忘了说话。那天傍晚,生产队给干活最勤恳的人发奖品,父亲捧着这只搪瓷缸回了家,缸身的红字在油灯下亮得晃眼,他摸了又摸:“这是咱农民的国庆光荣。”后来,家里有了电视,父亲还是爱用这只缸喝水,直到现在,缸沿的磕碰处还留着他的指痕,我每次看见,就像看到他坐在田埂上听广播的模样,心里暖烘烘的,又带着一丝怅然。

  我的国庆节,是带着思念的“红色传承”。如今的国庆,有了更多样的打开方式,却始终藏着和父亲一样的热忱,也藏着对他的牵挂。去年国庆,我本想带着父亲和刚上大学的女儿去北京,可父亲没能等到那一天。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我忍不住想起父亲曾说“这辈子要是能去天安门看一次升旗就好了,看看广播里说的那些方阵”,眼眶瞬间通红。我拿着手机录像,镜头里的国旗、人群和远处的天安门,都成了想和父亲分享的记忆。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厅里,我指着当年的阅兵照片,轻声跟父亲“说”起他听广播时念叨的场景,仿佛他还在身边,静静听着。我也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女儿听,让她知道,她的爷爷曾在田埂上,为这抹红热血沸腾过。

  女儿的国庆节,是校园里的“红色担当”。今年刚上大学的女儿,把国庆过出了不一样的意义,也悄悄延续着她爷爷的那份热爱。国庆前一周,她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红色宣讲团”,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撰写文稿,特意选了“乡村振兴里的红色足迹”主题,准备给社区的老人们讲述。国庆当天,女儿穿着整洁的校服,胸前别着小小的国旗徽章,和宣讲团的同学们一起走进社区。她站在老人们中间,讲起她爷爷那代农民听国庆广播的故事,讲到她爷爷捧着搪瓷缸的模样时,老人们忍不住鼓掌,有位老人还说:“俺当年也和你爷爷一样,在田埂上听广播!”下午,女儿又去了学校的国庆主题展览,作为志愿者引导游客,给大家讲解农村变化里的国庆记忆。傍晚,女儿给我打视频电话,背景是校园里挂满的五星红旗,她兴奋地说:“今天讲爷爷的故事时,我突然明白您说的‘红色传承’是什么意思了,也懂了爷爷当年听广播时的激动——这抹红,不管在田埂还是校园,都一样有力量。”视频里的她,脸上带着汗水,眼里却闪着光,那光芒里,有她爷爷的影子,也有我们一家三代人不变的热爱。

  三代人的国庆节,时光在变,亲人虽有离别,却始终不变的是那抹红色的信仰与热爱。从父亲的搪瓷缸到女儿的校园宣讲,从田埂上的广播到博物馆里的思念,十月的红,映在父亲的旧时光里,落在我的脚步下,更成了女儿肩头的担当。它是跨越时空的传承,是刻在血脉里的家国情怀,更是每个十月里,最温暖、最明亮的底色。愿这抹红,永远飘扬在我们的记忆里,也永远照亮父亲曾期盼的、我们正在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