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北方新报

乾坤能静肃 寒暑喜均平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6版:文化看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文/草原云·北方新报记者  李  元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暑气已经终结,晨露沾衣已带微凉,秋分便在菊花初绽时悄然来临。檐角的日光斜斜切过窗棂,恰好将案头的书页分作明暗两半,倒也应了“昼夜均而寒暑平”的古训。

  老树枝桠开始筛落零星黄叶,阶前蟋蟀的鸣声也添了几分清越。篱边的菊花刚孕出新苞,静候寒霜里的绽放。9月23日迎来秋分节气,这是秋天的第四个节气。在这平分秋色的日子里,连风都带着温软的诗意,轻拂过岁月的褶皱。

  秋分时节,秋高气爽,清凉宜人,正是一年中最舒服的时节,就像谢逸的《点绛唇·金气秋分》中描述的:“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金秋时节,风清气爽、露水寒凉,秋天已过一半。清凉的明月圆满皎洁,桂花的香气随风飘向远方。如此美景,想想都让人惬意。仙女们穿着华丽的衣衫起舞,银桥边人群渐渐散去,那吹奏的乐曲也到了终章,余音袅袅。秋日美景与仙女、舞蹈、乐曲的意韵结合起来,真如仙境一般。难怪作者会表现出“美好易逝,繁华难留”的淡淡怅惘了。

  同是借秋景来抒情,杜甫的这首《晚晴》则更悲凉一些:“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首联描绘了夕阳斜照的情景,颔联中的彩虹、秋雨与首联的夕阳共同构成了一幅秋分晚晴图,景色美丽奇异。然而壮丽的山河却更加唤醒了诗人内心的乡愁,想到自己垂暮之年仍四处漂泊,只能发出无奈的悲叹。整首诗情绪温和,意境宁静,既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喜爱,又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鸟兽的比喻,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元稹的这首《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分时节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首联中的南吕调是古代音乐中的一个调式,与秋分时节相呼应。诗人通过“风色已高清”巧妙地将音乐与自然景象结合,暗示秋风渐起,天气转凉,天空更加清澈高远,营造出一种悠远清高的意境。“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秋分时节的气象变化。云朵散开,雷声渐息,正好对应秋分三候中的“雷始收声”。大雁南飞,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引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这一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歌的深层意蕴。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众多花朵绚烂绽放的时节。秋分前后,最有名的“明星花卉”当属南方的桂花和北方的菊花了。在文人墨客笔下,描写桂花和菊花的诗句可谓数不胜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闻。”“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君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从“寒暑喜均平”的天时,到“吹彻昭华管”的闲情,诗词为秋分作了最细腻的注脚。这一半秋光、一半清凉的节气,恰如人生的中庸之境。当最后一缕诗韵与暮色相融,便懂得,秋分的美,正在于这份恰到好处的沉静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