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有所扶,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不断织密!
日期:09-23
新华社消息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9月上旬,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上门说明政策、打扫卫生时,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长乐坊街道环东社区居民许女士说。 许女士因一级视障失去劳动能力,丈夫因病辞职卧床,双双失去劳动收入。家务无法料理,女儿在外上大学还需用钱,让这个家庭压力不小。社区“融救联助”工作室为这个家庭提供帮扶方案:办理低保边缘家庭认定、申请廉租房租金补贴、寻求公益项目支持、为女儿申请助学金、对接志愿者定期上门打扫。
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切实保障民生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统筹完善,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不断织密。
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我国社会救助模式正从单一物质救助转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
民政部、财政部2024年印发工作方案,在全国69个地区部署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各试点地区已初步构建起“动态监测、需求评估、资源匹配、精准服务、监管有力”的服务类社会救助运行机制。
截至2024年底,全国13.1万名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其中9.3万社会散居孤儿月人均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达1527.1元。全国4.2万名儿童督导员、58.3万名儿童主任入户走访、提供服务,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有序开展。
2024年底,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6万个,养老床位799.3万张,4949.4万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1189.0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1635.7万人。
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慈善法颁布施行并不断完善,中央和地方近年来出台400多份慈善法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范发展慈善事业的制度体系初步构建。当前,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约1.6万家,全国累计备案慈善信托合同金额超98亿元;全社会捐赠规模稳步增长,2020年首次超2000亿元;29家指定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累计带动超600亿人次参与慈善,募集善款超500亿元……制度性保障下的慈善活动,让每一份爱心善意用到实处、得到珍惜。
(魏冠宇 李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