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改为14亿多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获得感。 资源下沉,服务优化,看病之路更顺畅。
“以前做手术总要往城里跑,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江西省鹰潭贵溪市塘湾镇的饶女士,近日在贵溪市总医院塘湾分院顺利接受了脂肪瘤切除手术。为她主刀的,正是通过贵溪市“医网情深”行动下沉至乡镇的市级医疗专家。这样一场“家门口的手术”,是我国以改革破局、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各地通过组建医联体、医共体,推动大医院专家下沉帮扶、基层医生上派进修,以“大手”拉“小手”,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开展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让更多人在“家门口”看好病。
同时,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薪酬制度与绩效考核改革激励医务人员凭技术、靠服务实现价值;实施预约诊疗、移动支付、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措施,优化就医流程……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健康之路,正在改革中延伸。
降药价,减负担,民生底线更牢靠。
曾经动辄万元的心脏支架,如今降至千元以内;更多糖尿病、高血压等常用药成功集采,为老百姓的医药账单“做减法”……药价“水分”挤出去,民生“温度”升起来。2024年,我国基本医保基金支出2.98万亿元,患者个人负担同比下降5%左右。
在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下,“十四五”以来累计402种药品进入目录,新药、好药进入医保目录呈现“加速度”,为群众看病用药提供更多选择。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基本医疗保障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随着改革不断深入,这张保障网还在继续延伸。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全面建立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开通并优化居民普通门诊报销待遇、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持续扩大……从“病无所医”到“病有所医”,再到“病有良医”,医改正以更多可感可及的变化,守护着每个人的健康希望。
聚焦“主动健康”理念,突出预防为主,医改正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2025年新增经费聚焦“一老一小”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推进65岁及以上老年人认知功能初筛……越来越多暖心服务正呵护全生命周期健康。(据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