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观天地,察草木,望山川,将流转的时光凝成诗意的刻度——《尔雅·释天》中,便为四季赋予了雅致别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亦作“长嬴”),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它们藏着古人对时序的细腻感知,让寻常四季也多了层温润的诗意。其中,秋的雅称还不止这一个,数量不少;关于秋的雅称,细细品来,盎然的诗意、优雅的韵致,令人拍案叫绝。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唐·王勃《滕王阁序》)”。“三秋”是对秋天的经典称法,因秋季的三个月份分别称作孟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故合称“三秋”。它在古诗文中含义灵活,既可指整个秋季,也可特指季秋(即九月),还可指秋季的三个月时间。其中,孟秋的别称众多,如兰月(兰花清香,是浪漫的象征)、瓜月(瓜果飘香,为丰收的代言)、巧月(因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民间有“乞巧”习俗——女子向织女祈求巧艺,故得名,寄托着对巧慧的向往)等,每一个名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农历八月,因是秋季的中间月份,又恰逢盛大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加之此时桂花飘香,故八月有仲秋、桂秋、正秋、桂月等别称。其中,“桂秋”“桂月”直接因八月桂花盛开得名,既映照着自然物候,又因桂花常与中秋团圆场景相融,寄托着人们对团圆与美好的期盼。“仲秋”点明其为秋季第二个月的时序属性,与中秋佳节的时间关联紧密。“正秋”则侧重指秋季的正中时段,更偏向对季节时序的精准描述。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意涵。
季秋时节,天气逐渐转凉,此时菊花绽放,故被赋予菊月、晚秋、凉秋、暮秋等众多别称,每一个名字都彰显着秋季的韵味与魅力。其中,“菊月”直接因九月菊花盛开而得名,映照着此时的自然物候;“晚秋”“暮秋”侧重季秋作为秋季末尾时段的时序属性;“凉秋”则紧扣“天气逐渐转凉”的气候特点,直观体现了这一时节的温度变化。每一个名字,都从不同角度承载着季秋的独特特质,透着秋季特有的韵味。
“金秋”,是秋天最为常见的一种雅称。秋天黄叶纷飞,大地一片金黄,人们便以为这是“金秋”一词的来源,其实并非如此。我国古代流行五行之说,认为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构成,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与夏季,金主管西方与秋季,水主管北方与冬季。秋季与金对应,在五行之中属金,故秋天称作“金秋”,又称“金天”,有诗为证:“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秋天,亦称“金素”。南北朝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云:“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李善注曰:“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既然秋属金而色白,与“金秋”相对应,秋天还有“素秋”的称谓。李商隐《端居》诗云:“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杜甫在《秋兴八首》其六中亦有诗句:“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素秋”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清冷洁白的秋霜、清寒皎洁的秋月、清澈明净的秋水,给人一种孤独寂寥之感,故诗人们大多在漂泊他乡时选用,以表达“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感受。“素秋”又叫“素节”。王绩《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诗曰:“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欧阳修亦有诗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水谷夜行寄苏子美》)。”
缘于“色白”的属性,秋天还被称作“白藏”,既遵循了五色学说中的厚重底蕴,同时契合了秋季收获储藏的物候特征。《尔雅·释天》明确记载“秋为白藏”,奠定了该词在典籍中的基础地位。此称谓常见于历代诗文,如魏晋傅玄诗句“白藏司辰”,展现季节与时序的关联;唐代《十月奉教作》以“白藏初送节”,描摹秋冬交替景象。
此外,秋天还有“清秋”“高秋”“霜天”“桂序”等诸多雅称。描不完的美景,品不尽的意境,怎一个“秋”字了得!(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