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把社区建在孩子的“1米高度”上
日期:09-09
小区里的健身设施对儿童很友好
近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西街街道胜利街社区的心理辅导室里,二十多位家长正热火朝天地讨论:“我家孩子暑假玩野了,现在一提上学就哭鼻子,怎么办?”“孩子总羡慕‘别人家的玩具更好',该怎么引导?”社区心理辅导员王老师笑着支招:“试试‘情绪魔法瓶'游戏,让孩子把烦恼画出来……” 这场暑期托管班的“毕业典礼”有点特别——没有汇报演出,而是给家长们准备的“育儿秘籍分享会”。这样的家长课堂,如今已成为新城区的“标配服务”,就像社区里的健身器材一样,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尝试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你知道吗?”在社区工作的张磊说,“我们规划儿童设施时,都会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这种“1米视角”理念,让新城区的公园里出现了会“讲故事”的树洞座椅、能“捉迷藏”的彩色管道滑梯。
天骄体育公园的轮滑区成了网红打卡地,3700平方米的专业场地,周末挤满了“风火轮”小将。带娃来玩的李佳洋说:“以前遛娃得跑老远,现在下楼就是‘儿童乐园',孩子玩得开心,我们家长也省心。”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儿童生活、居住时间最长的场所。新城区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社区更新与建设中,持续优化儿童室内外活动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设儿童游乐与体育器械,打造“微空间”“趣角落”,让孩子不出社区,便能畅快玩耍、自由运动。
社区来了“红领巾智囊团”
西街街道落凤街社区的“红领巾议事团”里,小学生田凯畅可是个“大人物”。他提出的“健身器材维修提案”,让社区党委书记李维华直呼“小观察员们发现了我们忽视的盲区”。现在,这个由200多名小学生组成的“智囊团”,正用童言童语改造社区:建议增设宠物便纸箱、设计“垃圾回家”趣味标语……
种下责任的种子
“妈妈,今天我是社区小管家!”放学回来的乐乐骄傲地展示胸牌。在新城区,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常见。从“童声议事会”到“儿童观察队”,孩子们用清澈的眼睛发现需求,用稚嫩的声音推动改变。
就像社区工作者们常说的:“蹲下来,才能听见花开的声音。”当城市学会用1米的高度看世界,孩子们的笑容就成了最美的城市风景线。
文/草原云·北方新报记者 王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