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原云·北方新报记者 李 元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风掠过檐角时,已悄悄卸去夏末的燥热,捎来一缕清润的凉——白露,就这样踮着脚尖来了。晨雾漫过篱边的菊丛,将细碎的露珠缀在花瓣尖,又轻轻吻湿阶前的槐树叶。瓦檐下,去年的旧燕正整理羽翼,准备衔着最后一丝暖意南飞。天地间尽是温柔的过渡,连时光都似慢了半拍,好让人细品这秋的静美。9月7日迎来白露节气,这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秋时节的开始。白露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下降,凉风阵阵,夜色微凉。
白露是一个美丽、灵动、略带伤感又富有诗意的节气。就像《诗经》中家喻户晓的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边的芦苇一片苍茫,清晨的白露凝结成一层薄薄的霜。我朝思暮想的那个人啊,就伫立在河的那一边。这首诗不是专写节气,而是巧妙地运用秋天特有的萧瑟、清冷的景色,来烘托和象征对自己的“白月光”求而不得的朦胧爱恋与惆怅感伤之情。清冷、朦胧、惆怅、寂寥,这些氛围和情感交织在一起,何其唯美,何其浪漫,又何其感伤。读完这首诗,你是否想起了自己当年的“白月光”?
同样是思念,《诗经》的《秦风·蒹葭》可以理解为思念的是爱人,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思念的则是故乡和亲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首联开篇即描绘出一幅 “边境秋夜图”,用“戍鼓”“断人行”“孤雁”三个意象,渲染出战乱中的萧瑟与孤寂。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暗藏深沉的思乡怀弟之情。全天下都是同一个月亮,但诗人却认为“故乡的月更明”,此时,月亮承载的是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为故乡的一切都更美好。这种情感无比真挚自然,也使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
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大雁、燕子感知到气候变化,开始向南方迁徙。这是白露时节的物候特征,也就是白露三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在元稹的《咏甘四气诗·白露八月节》中,对此有生动的描写:“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其中的首联“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通过描写露水沾湿秋草、天空高远的景象,展现了秋天特有的清凉和辽阔。“养羞因野鸟”描写的便是三候中的“群鸟养羞”,诸鸟感知到冬季的萧条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同时,诗人也感觉自己如同漂泊的蓬草,孤苦无依,进一步抒发了身世之哀。尾联的“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描绘了农民们抢收庄稼的繁忙景象,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希望,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诗中有自然景象,有悲愁的情绪,也有对丰收和劳动的赞美,可谓“信息量”十足。
细数过诗行里白露的种种意趣,那些藏在字句间的清露、秋光与心事仍在心头萦绕,而更多文人笔下的白露景致,亦带着独有的细腻与温情:“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明朝交白露,此夜起金风。”“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白露纷如雨,林深落有声。”……白露的美,犹如宣纸上晕开的淡墨,藏在诗人笔尖的每一处描摹里。是甘子凝露的清甜,是金风初起的微凉,是秋叶承霜的静美,也是林间露落的轻响。它不似夏雨热烈,不若冬雪凛冽,只以一份清润与素净,漫过时光的长卷。那些藏在诗句里的白露,早已不是节气的符号,而是刻在中国人心底的温柔,提醒着我们与自然时序的每一次深情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