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国家的孩子”毛杰返回自己生活多年的乌兰察布市。一周前,她和家人朋友往返奔波数千公里,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与哥哥姐姐相认。在老家几天的经历,让她激动不已。老家的炎热让她印象深刻,而家乡人的热情,比气温更高。 亲人的温暖留心间
8月19日,毛杰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告诉大家她已经踏上返程,心情特别好。汽车后备厢里,装满了扬州特产,这是亲人们满满的关爱。毛杰感谢所有为她寻亲和认亲不懈努力的人们,感谢家乡人民的热情。
群里的志愿者们则邀请她“常回家看看”。这个群是为商量毛杰认亲事宜临时建的联络群,几天的短暂相聚让毛杰一家与志愿者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与亲人们几日的相聚,让毛杰久久不能忘怀。8月18日,毛杰一家人与哥哥、姐姐和侄子们同游扬州。侄子柏忠军采了一个荷叶给姑姑当遮阳伞,这是当地孩子小时候都会玩的“荷叶伞”,满满的乡间记忆。
柏忠军说,自从得知姑姑要回来,全家人心情都很激动。姑姑回来的这几天,全家人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姑姑的思念和热情,尽可能地把家乡的美景和美食,都带她看一看、尝一尝,感受家的温暖。
这一份温暖,留在了毛杰心中,也填补了她内心多年的遗憾。今年8月初,在公安机关和寻亲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下,时隔65年,毛杰找到了扬州的亲人。
8月14日,毛杰和家人及好友从乌兰察布市出发,自驾1300多公里,于次日下午抵达魂牵梦萦的故乡。毛杰为亲人们准备了牛肉罐头、奶食品、羊绒围脖等礼物,还特意做了一套蒙古袍,准备用内蒙古人最隆重的形象与亲人相见。
从内蒙古到江苏的旅程,让毛杰有了两个家乡。
创造最短寻亲纪录
“这是我第一次回到出生地,多年梦想终于实现了。”8月16日上午,毛杰在高邮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的认亲会上深情地说。这一天,年近七旬的毛杰第一次见到哥哥柏云昌、柏云田,姐姐柏云佐,65年的思念在拥抱中倾泻。
毛杰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在内蒙古60余年的经历。1960年,3岁的毛杰从上海被送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被毛宗元、王瑞卿夫妇收养。
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毛杰满是美好回忆。在养父母膝下,她衣食无忧,幸福成长。小时候的毛杰,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直到结婚前夕,与丈夫偶然的交谈才让她得知自己是从上海送来的孩子。因为怕养父母伤心,毛杰从未向他们问起过自己的身世。
1997年,毛杰的养父去世,2006年养母也去世了。年过半百的毛杰产生了寻亲的念头。退休后,她正式开始寻亲。2021年,她在上海采集了血样。2025年,她做了23魔方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她可能来自江苏,但寻找了很长时间都毫无收获。
直到今年8月,在同为“国家的孩子”的朋友鼓励下,她把资料交给高邮市阳光志愿者协会寻亲团团长杨凤荣,没想到第二天,杨凤荣就找到与她相貌高度相似的疑似亲属。
“他们长得太像了!特别脸的下半部分。”杨凤荣回忆。7月28日,杨凤荣加了毛杰的微信。第二天和志愿者们来到疑似家庭采集血样。看到毛杰的大哥后,杨凤荣觉得与毛杰的照片相似度很高,当看到毛杰的二姐时,杨凤荣眼前一亮:“我觉得有九成以上的把握,你们就是一家人!”
从委托到采血再到比对结果出来,只花了9天时间,“毛杰寻亲创造了我们寻亲团帮助寻亲者找家人时间最短的纪录!”杨凤荣说。
“感谢内蒙古亲人把小妹培养得这么好”
高邮市的认亲会结束后,毛杰和哥哥、姐姐一起回到位于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陈庄的老家。全村老少聚集在村口,用最热烈的仪式迎接这位离散大半生的游子。
现场鞭炮齐鸣,欢笑声与泪水交织。为迎接姑姑回家,侄子柏忠军带领家族小辈们连夜搭建起20多座鲜艳的红色拱门。他说:“我们想用最隆重的仪式告诉她,家里人从未忘记过她。”
回到家乡,毛杰才得知,自己在家排行老六。当时家里生活十分艰难,她的两个姐姐一个因饥饿离世,一个病亡。
毛杰的大哥柏云昌说,1960年毛杰才3岁多,当时父母生病,家里连一口饱饭都凑不齐。无奈之下,父母只好通过在上海打工的大女儿,将毛杰送养求生。可等日子好转,想再寻回孩子时,毛杰却已没了踪迹。柏云昌说,父母在去世前,叮嘱子女们一定要找回妹妹。
毛杰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展示给家人,告诉他们,自己在内蒙古生活得很幸福。哥哥自豪地说:“我们的小妹,多漂亮啊!看着这些照片,我们就放心了,内蒙古的亲人把小妹培养得这么好,感谢内蒙古人民!”
年过七旬的哥哥牵着妹妹的手,带她看父母的老宅子。老宅院子里的喜棚内,一家人用家乡美食款待远道而来的亲人们。
84岁的姐姐柏云佐牵着妹妹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从得知找到小妹后,她就一直催促志愿者们快些让妹妹回来,分别60多年她再也不想错过与妹妹的团聚。
而毛杰已经听不懂姐姐的家乡话了,她表示自己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扬州话。
文/草原云·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查 娜 (图片由高邮市阳光志愿者协会寻亲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