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北方新报

迟来的团圆:“国家的孩子”家属代故人还乡!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4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姑姑见到杨晓丽失声痛哭   与亲人紧紧相拥   家族大合影   8月23日,在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认亲会。已故“国家的孩子”苏解心的妻儿带着他的照片,替他圆了多年的寻亲梦。当年送走苏解心的姑姑,替苏解心的母亲迎回失散多年的孩子。一场天人永隔的团圆,虽来得迟,却未成遗憾。

  姑姑的欣慰与遗憾

  “要是他能一起回来就好了……”8月23日,在七都镇,84岁的吴阿毛看着从内蒙古赶来的侄媳杨晓丽失声痛哭。吴阿毛的泪水中,有激动也掺杂着歉意和遗憾。吴阿毛告诉杨晓丽,由于当年家中生活条件不好,她与嫂子一同将出生不久的苏解心送到上海。目睹老人的悲痛,杨晓丽说:“今天我们还能见到姑姑,就是最大的安慰……”

  见到侄媳妇前,吴阿毛独自坐在椅子上望向门外,等待着远行的亲人回家,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提起来自遥远的内蒙古草原的亲人,她的眼泪便夺眶而出。“孩子们回来了,我真的很高兴,欢迎他们回家。”老人喃喃着说。又禁不住愧疚地讲到“对不起,那么小……当时家里实在养不活,是嫂嫂和我一起把他送走的……”

  当日上午,在民警和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们的陪伴下,杨晓丽回到丈夫离别60多年的家。吴阿毛一遍遍看着苏解心的照片,泪水始终未停。这一刻,嫂子和侄儿已是天人永隔,那些不能释怀的遗憾在亲人们的努力下,得以告慰故人。杨晓丽说:“虽然有些遗憾,但到今天,一切终于圆满。我想如果丈夫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欣慰的。”

  替父亲吃一碗家乡的汤圆

  43岁的苏杨是苏解心的儿子,这次与母亲一起回来认亲。在品尝象征“团圆”的汤圆时,这个七尺男儿泪水瞬间夺眶而出。苏杨说,父亲生前最喜欢吃黑芝麻馅的汤圆,这也许是刻在血脉里的味觉记忆。

  这一天,他终于替父亲吃了这碗家乡的汤圆,替他完成了回家的愿望。“以前,家里只有四口人,今天,我们有了一大家子亲人,特别幸福。”苏杨说。

  据苏杨讲,父亲苏解心是巴彦淖尔市“国家的孩子”中年龄最小的,编号“96”。父亲小时候体质很弱,但爷爷奶奶和姑姑对他极为呵护,悉心抚养他长大。成年后,苏解心成为一名老师。

  18岁时,苏杨第一次得知父亲的身世。他回忆道,父亲虽然性格内敛、不善表达,但家人深知他内心一直存有寻亲的心结。“夜深人静时,他常独自静坐,显得非常落寞。”苏杨说。

  多年来,全家人多次尝试寻亲,查阅文献档案、拨打电话、多方联络,却始终未有线索。2021年底,苏解心在巴彦淖尔市公安局留下血样。遗憾的是,他于2022年7月去世,未能等到寻亲的结果。

  在认亲现场,杨晓丽多次垂泪,也倍感欣慰。她随身携带着记录丈夫一生的50多张照片,她要将这些照片带到丈夫的家乡,交到亲人手中,希望他们知道苏解心一生过得幸福而充实。

  杨晓丽说,苏解心在养父母去世后,开始寻找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一直没有着落。这些年,只要来上海,他就在黄浦江里扔一枚硬币,为了纪念他的家乡,虽然不知道自己出生的地方具体在哪里。在他走后,家人只要到黄浦江畔,就会替他扔一枚硬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带着他的遗憾继续寻找回家的路。

  “他还没等到回家就走了,我们想替他弥补这个遗憾……”抚摸着丈夫的照片,杨晓丽泪流满面,“他的离去是我们心中深深的痛,但照片中留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最美的怀念。他始终活在我们心里,陪伴在身边,成为一段温暖而永恒的回忆。”

  “如果三哥还在,该有多开心呀!”

  62岁的吴海林是苏解心的四弟。据他介绍,苏解心被送走时尚未取名,只知他出生于1959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在家排行第三。吴海林说,父母在世时经常提起这个被送出去的哥哥。由于心里始终惦念着这个哥哥,吴海林两年前在看到媒体的寻亲报道后,便主动采血入库。在团聚前两天,他从寻亲志愿者口中得知三哥已经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沉重。但见到嫂子和侄子回来,他依然感到欣慰。

  “如果三哥还在,该有多开心呀!虽然再也见不到他,但这份亲情还在,我们依然觉得很温暖、幸福。”吴海林说。

  在认亲会现场,有一群穿着红马甲的人在忙碌着。这些熟悉的身影是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今年,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已经帮助乔玉民、马素萍、金睦仁等多名来自内蒙古的“国家的孩子”寻亲及认亲。该协会会长李勇国说,今天的认亲团圆又伤感,希望更多的“国家的孩子”能够在有生之年了却寻亲之梦,不要带着遗憾走。

  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寻亲民警柯伟力讲述,苏解心一家的寻亲实属不易,在台州市和巴彦淖尔市两地公安机关及寻亲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几经周折才找到吴海林。随后,通过采集亲兄弟血样进行二次比对,最终确认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柯伟力鼓励更多有寻亲意愿的人到公安机关采集血样。他认为,苏解心当年在巴彦淖尔市的登记编号为“96”,可推测当地至少有96名“国家的孩子”被接收,但寻亲的人很少。如今“国家的孩子”都已六七十岁,采血入库是给自己一个答案,也是了却两个家庭团圆心愿的契机。

  文/草原云·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查  娜(图片由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