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迎来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中医专家介绍,这一时期“余热未清”“燥气初生”,养生防病重在平衡“清热”与“润燥”,固护肺脾,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董菲介绍,处暑处于夏秋之交,通常随着几场秋雨的到来,气温会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气候由暑湿转为凉燥;若暑湿余邪未尽,天气闷热易导致人体出汗过多、津液受损,消耗心肺之气,随着秋燥到来,人体进一步出现口干或皮肤干燥、乏力、气短等症状;燥邪还会暗耗肺阴,表现为干咳少痰、咽喉干痒、皮肤粗糙等症状。
“处暑是养生的‘关键窗口’。”董菲说,这一时期饮食应注意少辛增酸、润燥健脾,可选择银耳、百合、梨、莲藕、荸荠、甘蔗等食物,缓解干咳、皮肤干燥;适当多吃山药、小米、南瓜、芡实、薏苡仁等健脾益胃食物;减少辛辣烧烤、油腻厚味及生冷寒凉食物摄入,以防助热伤津或损伤脾胃阳气;不宜过早“贴秋膘”,需待气候完全转凉后再逐步增加温补食物。
专家建议,处暑后顺应“阳气渐收”的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护住头、腹、足等关键部位;运动遵循“动静结合,不过度耗阳”的原则,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主动调节情志,保持心态平和。
处暑时节,人们还可利用中医外治方法应对常见健康问题。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郭斌说,每日按揉足三里穴3~5分钟,可帮助健脾胃、化湿浊、强体质;睡前按揉涌泉穴100次,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燥、虚烦失眠;用艾叶、藿香、佩兰、苍术等药材泡澡或泡脚,有助于发散余邪、祛湿解乏。
【相关新闻】
提前适应开学季
处暑时节,开学季即将到来。很多家长关心要注意哪些传染病、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专家介绍,开学后学生要重点提防三类传染病:呼吸道疾病,如流感、麻疹、风疹、水痘、百日咳、肺结核等;肠道传染病,如手足口病、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等;虫媒传染病,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
家长要更加关注孩子健康状态,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时,应居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及时就医,同时教育孩子勤洗手、注意居家卫生、及时全程接种相关疫苗。
专家提示,临近开学,一些孩子容易出现心理不适应的表现,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调节抑郁情绪。
“可以通过情绪卡片、绘画、角色扮演或写心情日记等方式,教孩子识别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并学会表达情绪。”专家说,开学前,家长应该至少提前一周帮助孩子按照学校作息规律调整生物钟,每天保证40分钟左右的户外活动时间,提前找回学习状态。
(据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