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原云·北方新报记者 李 元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当蝉鸣从盛夏的“聒噪”渐变为断续的“疏响”,当夜风掠过窗棂时携来几分久违的凉意,处暑便踩着这样温和的节奏,悄悄漫过了季节的门槛。8月23日迎来处暑节气,这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所谓的“出暑”,标志着炎热的天气渐渐走向尾声。
古人总爱将节气藏进诗行。或许是檐角滴落的最后一滴夏雨,或许是田间渐黄的稻穗,又或许是傍晚归家时肩头落的一片浅黄槐叶,都成了诗人笔下的灵感。那些关于处暑的诗句,没有磅礴的意象,却藏着最细腻的时光感知,像一把温柔的蒲扇,轻轻摇走夏的余温,也摇出了秋的第一缕诗意。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陆游的这首《闲适》,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悠闲逸乐的向往和追求。“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直接表明四季都有可爱之处,但诗人最爱的还是新秋时节,跳出了古代文人常有的悲秋传统。“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两句,则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画面。寥寥数语,便写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以及与邻里相处的融洽,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处暑节气,除了暑气临近尾声,秋的感觉也越来越浓。就像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描写的那样:“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鹰祭鸟”,是指老鹰在处暑后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如同祭祀一般的场景。颔联“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一个 “空”字和一个“高”字,写出了秋天的空寂与高远,暗含凋零之兆,既体现了自然景象的特点,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颈联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则展现了农作物即将成熟的景象,秋风静吹,凉意渐浓,虫儿轻快地吟唱,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另一面,即大自然的清爽和丰收的喜悦。于是,在这样诗意而美好的季节里,诗人选择慢慢饮酒,从容调琴,尽显悠然自得。诗中描写的景象,也正好对应了处暑三候:鹰乃祭鸟(堆猎如祭),天地始肃(始趋凋零),禾乃登(谷物成熟)。
秋天是一个让人多愁善感的季节。诗人们借助秋景,抒发各种情感,或思乡、或感伤、或惆怅。这些情感融入诗词,也让秋天多了一种别样的韵味。就像诗人吕本中的《处暑》:“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这首诗描绘了处暑时节的景象以及诗人的心境。处暑时节本应是凉爽的,但在南方,炎热的天气却与故乡不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寥寥”“杳杳”这些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同时也描绘出秋意还很淡薄,夜晚格外漫长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那么,我会留恋这里吗?是的,因为这里粳稻飘香,一片丰收的喜悦景象。诗中的情感是多样的、复杂的,有思乡之情,有孤寂之情,有对丰收的喜悦和留恋,也有对安定生活的感慨和向往。这也许是秋天独有的细腻情感吧。
同样为秋感怀的还有白居易的那首经典诗作《早秋曲江感怀》:“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前四句写了夏到秋的转变,荷花由盛转衰,象征着生命力从绚烂走向内敛。中间四句由景入情,将人的青春易逝与时光的永恒流转进行对比,突出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结尾四句则体现了诗人年年悲秋的情感连续性,这种情感的重复与累积,加深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透露出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让整首诗的情感愈发深沉和浓烈。
蝉鸣渐弱时,暑气终于松开了攥紧人间的手。处暑一过,岁月便从热烈走向从容,每一步都踩着丰收的序曲。天地自有节律,万物皆在无声处写着最美的诗行。那些吟咏节气的诗句,如同散落人间的玉珠,在渐黄的叶脉间流转着千年的智慧。
最后,再看一下胤禛的这首诗:“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看来,不光文人墨客,连古代皇帝也会悲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