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北方新报

全球罕见!中国医生救回“身首离断”患者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04版: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紧密协同完成手术   前不久,上海长征医院接诊了一名颈部遭受机械臂重击的患者。从业近30年,上海长征医院颈椎外科病区主任陈华江教授接诊过无数凶险的颈椎外伤患者,但称得上是“身首离断”的,他还是第一次遇到。

  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发生罕见的大跨度颈椎离断式脱位,脊髓严重挫伤、关键的神经血管结构撕裂。“我们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都没见过颈椎分离这么严重的病例,更别提治疗后存活的。”陈华江说。

  若决定手术,医生要面对骨折脱位、椎动脉损伤、严重脑脊液漏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并且术中诸多难题没有前例可循,每一个潜在的风险,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这台超高难度的手术,要如何完成?

  他的伤太重了……

  当时,患者因颈部遭受机械臂重击,导致颈椎瞬间遭受毁灭性损伤,当场高位截瘫、心跳骤停,经紧急心肺复苏才勉强恢复微弱生命体征。雪上加霜的是,骨折脱位区域形成巨大血肿,双侧椎动脉均因损伤而闭塞,导致患者血压如同过山车般频繁骤降至约50mmHg的危险低水平,不得不依赖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勉强维持循环。患者时刻游走在灾难性大出血导致休克、或椎动脉损伤继发致命性脑梗死的边缘。

  “当时若不进行手术,患者的结局十分明确。”陈华江说,脊髓损伤必然会逐渐向上蔓延,最终累及呼吸和心血管中枢,造成患者死亡。但若治疗,手术难度堪比登天。

  首先,患者的椎动脉已损伤闭塞,极易出现术中再次大出血。其次,没有任何现成的手术方案可供使用。更棘手的是,患者还不具备进一步完善影像学检查的条件。

  “他的伤太重了,连完善检查都存在极大的生命安全风险,稍一挪动身体,他的血压就掉到50以下,连基本生命体征都难以维持稳定。”

  挑战“不可能”

  “不管怎么样,哪怕只有一线生机,我们也愿意尝试,不能让孩子没有父亲。”患者家属术前的请求,让专家团队最终决定放手一搏。

  团队对患者的伤情进行了极其入微的评估,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每一种极端风险如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循环崩溃、脑灌注不足等,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和精细的手术路线图。

  手术台上,专家们凭借扎实的解剖功底和显微操作技术,小心翼翼地清除巨大血肿,克服严重粘连和畸形,最终精准地将完全离断错位的颈椎结构完美复位。

  尤为关键的是,团队创新性地应用了“卫星钢板”固定技术,在常规固定之外巧妙增加辅助钢板,为重建的颈椎提供前所未有的超强稳定性,这一技术应用在此类极端病例中尚属首创。

  陈华江表示,虽然整体思路清晰,但术中要在哪里固定螺钉、椎体能否固定牢靠等,没有先例可参考,完全依赖既往经验积累下的实时判断。

  此外,在如此狭小的空间进行复杂的复位操作,“看着只是在动骨头,其实周边的血管、神经都会受到拉扯。这也要求我们要‘胆大心细’,既要避免二次损伤,还得追求操作成功率。如果一两次复位不成,反复尝试,血管受累破裂,很快出血就会遮盖操作视野。”陈华江说。

  幸运的是,在专家们细致的操作下,所有此前担心的意外都没有发生。历时约3小时,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恢复情况令人鼓舞

  术后,患者意识状态迅速恢复清晰,一度岌岌可危的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更令人欣喜的是,患者已能在家人辅助下坐起,标志着其神经功能开始出现积极信号。

  目前,病人已度过危险期,进入后期康复阶段。陈华江介绍,患者出院时,肩部能动,手腕能抬。接下来,还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上肢功能恢复。

  陈华江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向颈椎外科的‘无人区’进发,不断挑战技术极限,为更多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患者点燃希望之光。”

  (综合人民日报微信、央视新闻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