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丈夫不慎摔伤,成为无法清醒的“植物人”,她的10年守护,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在宁波慈溪观海卫镇锦堂村一间两层农屋里,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台,45岁的陈明贵就已忙碌起来。她端着小米粥走到床边,轻声唤着:“伯华,吃饭了。”床上的男人看到她时,嘴角露出孩童般的笑容。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能回应爱意的丈夫,曾是医生断言“活不过两年”的植物人。
2000年,21岁的陈明贵从四川合江老家来宁波慈溪打工,结识了31岁的余伯华。2007年,她和余伯华结婚。婚后,两人一起进厂务工,小家庭逐渐有了积蓄。正盘算着翻盖新房改善居住条件时,不幸却降临了。2015年7月,台风刚过,屋顶漏雨,余伯华爬上屋顶检修时不慎摔落,头部受到严重创伤,成了“植物人”。
为给丈夫治疗,前前后后花了40多万,不仅花光积蓄,还欠下一大笔外债。看着病床上毫无知觉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陈明贵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可心里却有个声音在倔强地呐喊:“不能倒下,家还得撑着!”
从此,陈明贵放弃了工厂的工作,在家专职照料丈夫。不管白天黑夜,每隔两小时,她就得给丈夫翻身、擦身、按摩。头三年,余伯华无法自行进食,全靠鼻饲管。她每天精心熬制营养粥。在她的照料下,丈夫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个褥疮。家中陈设简单却干净明亮,没有异味。
岁月在重复的护理中静静流淌,爱与坚持终于唤醒了沉睡的灵魂。余伯华慢慢能自己吃饭了;左手左脚能动了,能坐起来了;智商恢复到“像小孩子”的水平,“他现在看到我就笑,还会用左手抓我的衣角呢!”
再难的时候,一家人都没有想要放弃。为了撑起这个家,陈明贵自己种菜种地,周边小企业多,她不时找些手工活在家做,一有空就骑半小时电动自行车去海边的陈家浦捡塑料瓶。两年前,她应聘进入一家护理公司,专门给周边身体残疾、居家康复的病人提供上门康复服务。“别人干护理都要先培训,我去就直接发证上岗了。”多年照顾丈夫的经验,让她对护理工作驾轻就熟,也有了一份稳定收入。
如今,余家的长女已经出嫁,小儿子就读于当地一所初中,外债大部分已经还清,丈夫的病情也较为稳定。长期的压力与辛勤劳作让陈明贵落下一身毛病。陈明贵说,最难的时候,是家人和村里给了她力量。
这些年,余家几个兄弟子侄都会上门帮忙。村里第一时间帮余伯华拿到了残保和低保,给一家人的生活兜了底。村干部经常上门,“什么事都跟我讲,我也什么都跟他们说。”
在亲人和政府的帮助下,他们盖了一幢两层两间的新房,完成了一楼的装修,一家人有了不错的生活环境。
更让陈明贵欣慰的是,儿子小余从小耳濡目染,很懂得体贴妈妈的辛苦,小学时就跟随她一起外出捡瓶子,家务做得称手,小小年纪烧得一手好菜。她外出工作时,也能放心让儿子照顾父亲。
回望十年路,陈明贵从未想过放弃。别人说“走了算了”,她只觉得“不服气”。如今,她满怀感恩,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让日子更好。这份朴素的坚守,在岁月里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据《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