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北方新报

巷子里的老店铺

日期:08-08
字号:
版面:第06版:风铃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李  晨

  老巷子的清晨,雾很大。赵大爷凌晨4点就起床,他的中药铺子开在巷子里。打开店铺的门,熟练地开灯,昏黄的灯光搅和在白雾里,像在雾气腾腾中熬一锅浓粥。

  这条老巷子,在去年夏天迎来了新生。在旧城环境改造提升中,老巷华丽蝶变,被打造成为集“古玩、手工业制品、工艺美术品和非遗文化”于一体的古玩工艺品市场,故取名“工艺小巷”。小巷的风貌改造,依据其历史和产业特色,采用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手法,浅咖啡色、蓝色、木纹色与灰白色的墙体相互呼应,兼具时尚现代风格,给人一种时尚与古典交融的视觉美感和灵动感。小巷总体分为“小巷工艺文化”“小巷记忆”“小巷工艺品市场”“小巷昔日生活”4个主题部分,凸显“一巷一主题”的特色文化。

  这条小巷,曾经有老城里的冰糕厂、糖果厂、锅铧厂、制线厂、工人文化宫等,也曾经住着老巷人家的老祖父、老奶奶。那些年,老奶奶在老巷子里架起竹竿,晾晒衣服棉被;老祖父坐在巷子的阴凉处,摇着蒲扇,躺在藤椅上悄悄睡着了。老爷爷在巷子里扯着嗓子喊:“周三娃,出来下一盘棋。”老爷爷喊的周三娃,就住在同一条巷子里。周三娃是个光头,脑袋圆溜溜的像个西瓜。夏天望着他的脑袋,再吹着巷子里的风,就像坐在老水井边,阵阵凉意深深袭来。

  在这条老巷子里开中药铺的赵大爷,像一株遒劲枝桠的老树,已在老巷子里盘根错节生长了60多年,是安卧在老巷人心中的一个地标。那年,赵大爷还是个青涩小伙子,跟随当老中医的父亲在铺子里学医,从认药、抓药到看病,他的一辈子,就在望闻问切中过去了。

  赵大爷戴的老花镜,耳朵上缠了一根线——镜腿断了一条。大爷节俭,舍不得扔,就用一根麻线绑着继续戴。

  赵大爷的中药铺里,两面靠墙的高高药柜上排列着几十个抽屉,里面是他采集的中药。铺子里来来往往的病人,有的哼哼唧唧,有的发着高烧昏昏沉沉,有的嚷嚷着催促,大爷总是不急不缓。他用青筋暴凸的手为病人把脉、开处方,写的字是端正小楷,工工整整。有时他轻声说:“把舌头伸出来。”那是在看病人的舌苔。望着大爷的眼神,里面藏着最深的关切与信赖。

  最让我称奇的是,大爷在每个药柜里抓药,拿捏得总是那么准,放在秤上,几乎一抓一个准。他把中药包在黄纸袋里,用线缠好,交到病人手上,挥挥手示意:“回去吧。”那年我咳嗽不止,以为得了林黛玉当年那种病,去大爷的铺子里抓了几包中药。服药一周后,面色红润,恢复了精力,能猛地跳起来抓到梧桐树的枝条了。

  隐身在曲里拐弯街巷里的各种小店铺:出售酱油、盐巴、海带与包汤圆的红糖的杂货铺,卖烤鸭卤肉的老字号,缝纫店,理发店,配钥匙的小摊点,修鞋、修伞、修锅的铺子……那些店铺里老先生们清脆的算盘声,伙计们笑嘻嘻的神态,让老店铺焕发出慈爱柔和的光。这些谋生的手艺人,与一条街、一条巷的命运紧密相连。

  这些老店铺,因城市建设的滚滚进程,大都已经消失了。但它们是盘伏在我们心里的大树,布满了长长的根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