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原云·北方新报记者 李 元 “庭树忽改色,秋风动其枝。”蝉鸣的尾音刚在枝头拖得渐长,风里便悄悄洇进一丝清冽。阶前的榆树叶尖,不知何时染了点浅黄,像被月光吻过的痕迹。8月7日迎来立秋节气,这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那些藏在诗句里的立秋,是“睡起秋声无觅处”的静谧,是“夜来一雨将秋至”的灵动,正等着我们在墨香里,轻轻揭开这一季的序幕。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时节,虽然还未出伏,“秋老虎”还会时不时地发威,但是盛夏的酷热已如退潮的浪,声势渐弱,再过些时日,天高云淡的日子便会铺展开来,阳光会变得温和,空气里飘着果香,秋高气爽的画卷正在慢慢铺陈。刘言史的这首《立秋》, 通过“戒”“惊”“收”“动” 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立秋这一节气的气候变化,将季节转换的微妙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前两句揭示时间流转与季节更替,后两句描绘自然景色,生动地写出了立秋时令的特点。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以简洁明快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立秋时节的生动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初秋的早晨,感受到了秋天的清凉与宁静。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夏天就这样到了尽头,凉风吹起暗暗迎来了秋天。银河之上搭起了鹊桥,织女牛郎在玉楼相会。寒蝉的鸣叫声在耳畔喧闹,洁白的露水在枝头滴落。一片落叶惊起了心中的情思,怎样才能不增添忧愁呢?印象中,元稹写春季和夏季的节气诗,大多充满了对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的欣赏和赞美,而这首《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却比较罕见地出现了忧愁的思绪。是“悲秋”的文学传统?是对牛郎织女传说中聚少离多、美好难长久的怅然?抑或是对自己经历贬谪、亲友离散等挫折的情感共鸣?也许都有。诗中的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对应的正是立秋三候。这三候本身自带的“凉”“白露”“寒”等意象,天然带有一种由盛转衰的转变感,容易触发人的悲秋情绪。而这种淡淡的愁思,也蕴含着立秋这一节气别样的美。同时,我们通过诗句,也看到了诗人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流露。
同样流露出悲秋和惆怅情绪的还有杜甫的《立秋后题》:“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秋蝉不停地哀号,秋天的燕子已经如同过客般准备南归。一生怀有独来独往、超脱世俗的愿望,可惜如今已年近半百,心中满是惆怅。熟悉杜甫的人都知道,杜甫的许多诗都含有忧郁和无奈的情绪,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一生的经历有直接关系。再加上秋蝉的哀鸣和秋燕的即将离去这些典型的秋日意象,更是传递出萧条、离别的伤感。当然,杜甫的“悲秋”从来不只是季节之叹,更是时代碾压下的个体颤音。
当然,秋天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惆怅的思绪,更多的是期盼。秋高气爽,一年中最舒服的季节即将到来,瓜果飘香的丰收季也近在眼前。此时再读那些立秋诗词,便更懂其中滋味:既有“玄蝉无停号”的清寂,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既有“一叶惊心绪”的怅惘,更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昂扬。秋光本就藏着双重意趣,一半是岁月流转的轻叹,一半是硕果盈枝的欢歌。这便是秋天的智慧——让我们在时序更迭中,既懂得回望过往的耕耘,也学会拥抱当下的丰盈。就像诗人范成大一样,“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