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北方新报

军营里的老槐树

日期:08-01
字号:
版面:第06版:风铃       上一篇    下一篇

  文/魏益君

  营房后那棵老槐树,算来已逾甲子。其名取自当年老团长手书的“铁血常青”,字面上看,既寓意虽岁月流转但军魂不灭,也可理解为时光飞逝、人来人往,然精神永驻。每年“八一”建军节,我都会故地重访,站在树下,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开花的年岁。

  老槐树是1958年建营时栽下的,历经三代官兵浇灌,方成今日这般挺拔。记得当年老班长说过,这棵树就像连队的老兵,不言不语却见证着一切。老团长从朝鲜战场归来后,亲手种下此树,为的是让战士们有个纳凉读书的去处。那时的树苗不过手腕粗细,谁能想到今日已需两人合抱。

  上世纪九十年代部队整编,营区几经变迁,老槐树却始终屹立。记得有一年发洪水,营区被淹了近1米深,老槐树的树干上至今还留着水淹的痕迹。那年全连官兵轮流值守,用沙袋在树周围筑起防护墙,硬是保住了这棵“活化石”。21世纪初,这里改建为国防教育基地,老槐树被精心保护,愈发枝繁叶茂。虽然树干内部已经中空,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我第一次注意到老槐树,是在新兵连结束的那个夏夜。月光如水,树影婆娑,我们这些刚完成三个月集训的新兵,既兴奋又忐忑。那次全连集合在树下听指导员讲话,我一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对树干上斑驳的弹痕和刻痕浑然不觉,心里满是即将下连队的忐忑。直到听见老班长讲述这棵树的故事——树身上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是历年比武优胜者留下的印记;而那个醒目的弹孔,则是当年实弹演习时流弹所伤。这让我肃然起敬,忍不住伸手抚摸那些岁月的痕迹。老班长说,每个痕迹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就像军人身上的伤疤,都是荣誉的勋章。

  刻进记忆的还有树下那片训练场。方寸之地,却承载了无数汗水与呐喊。记得第一次跑五公里时,我在最后一圈几乎要放弃,班长指着老槐树说:“看见那棵树没有?它站了六十年,你连五分钟都坚持不了?”这句话让我咬牙冲过了终点。连队的老文书用他那台老相机,为我们班拍下了在槐树下的合影。在这张泛黄的照片上,我们身着作训服,胶鞋上沾满尘土,脸上还带着训练后的红晕,那是青春最真实的模样。

  在部队那些年,老槐树是每日必经之地。清晨出操时,树梢上总停着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正午时分,树荫下常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战友捧着家书细读;傍晚训练结束,树下的石凳总是最先被占满。记得有年冬天特别冷,老槐树的枝条上挂满了冰凌,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美得让人忘记训练的疲惫。

  如今站在树下,闭上眼睛,仍能听见当年的口号声,还有那首永远唱不够的《战友还记得吗》。这棵树教会我的,不仅是坚持与守望,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