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假期,人们或走亲访友,或逛街旅游,或休息充电,过法多种多样。在唐代,除了春节假期“岁假”之外,还有旬假、田假、授衣假等各种假期。那时的人们是怎么度过这些“悠长假期”的呢?这个问题,可以到唐诗中去寻找答案。 岁假:偷闲何处共寻春
唐代,春节称为元正、元旦、元日、岁正等,也放假七天。不过,那时候没有飞机、高铁、小汽车,交通又慢又不方便,异地任职的官员是无法在七天的时间里往返家乡的,他们大多时候不得不选择在官府过年。
长庆四年(824),53岁的杭州刺史白居易,就是在任职地杭州过的春节。与他一同过年的,还有同事、助手兼好友周判官和萧协律。三人年龄相仿,有共同的话题,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留下了不少唱酬之作。春节期间,他们更加不会放弃聚会的机会。
这天,白居易命人备下酒席一桌,邀请周、萧赴宴,感谢他们过去一年里尽心辅佐自己。席上,白居易发表祝酒词:“流年催人老,我今年50多岁了,两位的年龄也差不多。我们这个年纪,本来是不盼望过年的,不过,新年前后,假期很多,能够好好休息,也是值得高兴的事。”白居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唐代的确是“新正假日频”。除了七天新年长假,腊月里有腊日,放假三天;正月里,还有人日(正月七日)、上元节(正月十五)、晦日(正月最后一天)等节日,各放假一日,加起放十三四天的假。
这次假期回忆,被白居易记录在《岁假内命酒赠周判官、萧协律》诗中:“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
春假:不觉春风换柳条
正月的最后一天,唐代称正月晦日,也放假一天。这时,属于春节的元旦、人日、上元等假日已经完全结束,人们从节日气氛中走出,去迎接草绿柳柔的春天。
孙逖是盛唐时期的史学家、诗人,这年的正月晦日,他急匆匆地到朝廷上了个早朝,点过卯之后,美好的假期就开始了。此时的长安郊外,芳草吐绿、柳枝拂地、野花开放,正是赏春踏青的好时节。他邀上好友卢舍人,一同拜访补阙(唐代官名)在城南的园林。两人信马步出南门外,只觉春风拂面而来,举目四望,河边的柳树轻舞,仿佛在欢迎他们的来访。临近补阙的宅院,各色花朵已经在向阳的角落盛开。如同置身仙境的孙逖,写下了《晦日与卢舍人同诣补阙城南林园》:“芳年正月晦,假日早朝回。……宛是人寰外,真情寓物来。”
天气渐暖,春困袭来。白居易就曾在一个正月晦日的假期,沉睡半日。他说:“是时正月晦,假日无公事。”空气柔和,万物复苏,自己的血气好像也生发出来。白居易只觉得肌骨舒畅,于是在东窗之下,从11点一直睡到下午3点。这样酣畅淋漓的午睡已经很久没有了,神清气爽的他挥笔写下《春寝》:“一从衰疾来,枕上无此味。”
白居易在假期里补觉,比他小三岁的姚合却觉得,这样美好的春日里睡觉实在是暴殄天物:“春来眠不得,谁复念生涯。”前一天晚上,姚合就听到四邻们在奏迎春乐曲,他听得心里痒痒,决定第二天来个春游。不过,第二天不是假期,还要上班,这可怎么办?姚合耍了个小聪明,他写了请假条,和上司说自己身体小有不适,需要请假一天。
获得一日自由身的姚合,一大早就起身,在长安城中寻找春天。那天下着微雨,把城市洗濯得更加鲜丽;雨雾蒙蒙,给嫩绿的草笼上了一层烟气:“轻烟浮草色,微雨濯年华。”饱赏春色的他又走进路旁的酒家,要了一杯酒,慢慢品味这个悠闲的假日:“乞假非关病,朝衣在酒家。”
旬假:九日驰驱一日闲
平常月份,唐代人只能靠旬假来去去“班味”。现代人一周双休,唐代人一旬(十天)一休,工作时间要长不少。旬假的主要目的是让官员们休息、沐浴,以饱满的精神、整洁的仪容重新投入工作,所以也称休沐假。旬假对于上班族的重要意义,白居易的诗句说得很清楚:“微彼九日勤,何以治吾民。微此一日醉,何以乐吾身。”一日的休息,是为了九日的工作。
唐代人以不同的方式过旬假。有的休息充电,诠释“休沐”的本意。中唐时期的武元衡,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他在《旬假南亭寄熊郎中》中说:“旬休屏戎事,凉雨北窗眠。”旬假不办公事,可以睡到日上三竿。又如元稹的《遣昼》:“旬休聊自适,今辰日高起。”也是睡到自然醒。
有的拉上朋友聚餐。白居易在担任苏州刺史时,有《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僚》诗,其中也说:“公门日两衙,公假月三旬。……无轻一日醉,用犒九日勤。”每月上中下旬三天假期时,小酌几杯,一身轻松,也算是对辛苦工作的犒劳了。
更多的人则会来个近郊游。如初唐杨师道,在春天的旬假里,闲来无事,清晨就来到北边的树林散步观景。他看到池塘里长满春草,兰草与白芷幽香扑鼻;野径两旁开满山花,新冒出的竹笋长到台阶上来。卢照邻则到山庄里休假,他在《山庄休沐》中说:“兰署乘闲日,蓬扉狎遁栖。……田家自有乐,谁肯谢青溪。” 薛能曾到崇福寺一游:“长老多相识,旬休暂一来。”
旬假在每旬的最后一天,这也有诗为证。如姚合《假日书事呈院中司徒》:“十日公府静,巾栉起清晨。”徐铉《九月三十夜雨寄故人》:“寂寥旬假日,萧飒夜长时。”
五月农忙 九月授衣
唐代还有不少名称古朴、极富时代特点的假期。比如,朝廷官员以及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高等学府的学生们,五月份有田假,九月份有授衣假,各十五日。
农业社会,五月份,小麦收获、秋粮播下,是一年中重要的时节。朝廷的官员也要抽时间关心农业生产,所以朝廷放半个月的田假。唐初的李峤,因身体染恙,无法在田假时回故乡探望。他想念儿时玩耍过的田野,思念家中的亲友,因此写下《田假,限疾不获还庄。载想田园兼思亲友,率成短韵用写长怀,赠杜幽素》:“夏沼莲初发,秋田麦稍稀。何当携手去,岁暮采芳菲。”自己为工作牵绊已久,何时才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到了农历九月,天气转凉,秋冬交替,朝廷又放秋假,让官员、学生们回家准备冬衣,称为“授衣假”。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说的就是授衣假期间,官吏们都放假回家,没有人应答门铃。普通人虽然不享受授衣假,但也要准备冬衣。孟浩然仕途不如意,生活困顿到无钱购买御寒衣物,他在《题长安主人壁》中写道:“授衣当九月,无褐竟谁怜。”授衣假在九月,容易和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冲突。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中说:“云入授衣假,风吹闲宇凉。”天气转凉,学生回家去取过冬的衣裳,这授衣假,大体也就是现在孩子们的寒假了。(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