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芝,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鲁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通辽市开鲁县一名资深皮影艺人,高秀芝经历过皮影戏辉煌的时光,也体会了时代冲击下这门古老艺术的落寞。历经数十年光阴淬炼,古稀之年的高秀芝依旧守护着皮影戏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重任。 光影故事 岁月留痕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这是对皮影艺术的传神描述。在娱乐方式花样迭出的现代社会,皮影戏逐渐成为一个历史符号,离年轻一代渐行渐远。而古稀之年的皮影艺人,依旧坚守着。
今年78岁的高秀芝,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鲁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的儿保宋朝,七郎八虎俱是英豪,边关去镇守,英名四海飘,胡人见害怕,反叛见魂消……”虽然多年未唱,但高秀芝的嗓音依旧高亢有力,韵味十足。近日,在高秀芝家的平房小院,记者聆听了一段她的演唱。
高秀芝捧着泛黄的唱本,揣摩酝酿良久才开始演唱。她识字不多,但多年的演出让她早已琢磨出一套识别唱本上文字,并转化为唱腔的本领。高秀芝告诉记者,这些从伯父手中继承的唱本,已有上百年历史。而她珍藏的一套用驴皮制成的皮影人物,更是有200多年历史。这些都是从先辈手中传承,历经几代人的老物件。
“现实生活中有的,一部戏里该有的咱都有,男女老少、文人武将、猫狗花草……”高秀芝说。
高秀芝与皮影戏结缘,要追溯到孩童时代。
高秀芝出生在吉林省四平市,她的伯父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皮影艺人。她记得小时候,每逢伯父演出,自己便跟着台前台后跑。耳濡目染中,她渐渐喜欢上皮影戏,一有机会便跟着戏班子站在影棚子里学唱影、学摆“影人子”。
在伯父指导下,7岁的高秀芝已经能完整唱下经典段子,可以登台演出。10岁那年,高秀芝全家从四平市搬到开鲁县。两年后,伯父去世了,临终前,老人把跟随自己一生的影箱子留给了她,并嘱咐她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然而,传承皮影戏对这个年轻的姑娘来说并非易事。19岁时高秀芝结婚生子,演唱皮影戏的机会越来越少。
精益求精 匠心守艺
随着年龄增长,童年的回忆与伯父的嘱托,越来越让高秀芝难以割舍。27岁时,她不顾家人反对,正式拜师学艺,重拾自己挚爱的艺术。
学唱影必须先认唱本,这对于只读过一年半书的高秀芝来说十分困难。一部影戏,几本影卷,师傅告诉怎么念,她就怎么记,全靠死记硬背下苦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高秀芝练就了吹、打、弹、拉、唱样样精通的本领。
上世纪80年代,民俗艺术火热起来。多年没有上台演出的高秀芝,决定再次“出山”,重新组建戏班子,走村串巷表演,深得乡亲们的欢迎和好评。那段时光,是高秀芝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普及,皮影戏演出市场受到冲击。曾经红极一时的皮影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高秀芝和伙伴们再次聚首,重新磨合、彩排,到公园等地演出。但是观众越来越少。
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开鲁皮影戏受其表演手段、技艺和演员队伍青黄不接等因素影响,传承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006年,皮影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开鲁皮影戏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岁的高秀芝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成为花甲之年的高秀芝最大的心愿。
百年皮影 文脉传承
光线透过古老的幕布,戏台上投射出栩栩如生的皮影。台下,热情的观众围坐在一起,随着皮影舞动的节奏,走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这是很多开鲁人童年的回忆。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曾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度过了欢乐时光。
近日,记者从开鲁县文化馆了解到,开鲁皮影戏也被通俗地称呼为驴皮影,见诸文字记载的是1925年,但其历史更为久远,它由河北滦州皮影戏和开鲁评剧结合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的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开鲁县皮影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1年,开鲁县文化主管部门开设“民众影剧院”,皮影戏的演出走向规范化。1952年,开鲁县文化馆对皮影戏剧目和影人进行整理改编,发展优秀剧目。1959年,全县皮影戏演出小组达到15个,艺人近百人。1978年,开鲁县文化馆成立了曲艺社。1980年,开鲁县举办了首次全县皮影戏调演。1982年春节期间,全县城乡巡回演出皮影戏。
可以说,从1925年至20世纪90年代,开鲁皮影戏几经兴衰,却从未中断。2006年,开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开鲁皮影戏成为重点项目进行普查和保护。2007年,开鲁皮影戏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这为开鲁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
如今,皮影戏的演出从单纯的娱乐项目,逐渐成为展示传统文化的载体。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连接着历史与现今,成为地方生动的文化名片。
文·摄影/草原云·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查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