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晒背、抱冬瓜睡觉、坐石墩子治妇科……近年来,网上流传的“三伏天养生法”可谓花样百出。然而热潮之下,有些人在不清楚自己体质的情况下就对一些网红养生法趋之若鹜,导致误区丛生。 清晨的公园、午后的阳台,俯卧晒背的身影随处可见。随着越来越多的“晒背大军”加入,也有一些人不但没有晒出健康,反而头晕中暑,晒伤皮肤……关于晒背,一时间争论不少。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中医外治中心主任杨继国表示,人体背部与阳气有着密切关系,背部是膀胱经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督脉具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适度晒背确能鼓舞阳气、驱散寒湿,但盲目跟风风险巨大。紫外线过敏者、高血压患者、体虚老人及孕妇需格外谨慎。晒背时间应选晨间8~9点或傍晚4~5点,避开烈日,每次15~20分钟足矣,同时务必补充水分,头部遮阳。
“我每天至少喝一杯冷饮,空调开到20℃,这样才觉得凉快。”一位因剧烈腹痛就诊的女士坦言。冷饮不离手、空调温度一低再低,成为许多人对抗酷暑的本能选择。“这实则是‘火上浇油’。”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田虎对此一针见血,外界酷热,毛孔本应舒张排汗以散热。骤然摄入大量冷食冷饮或置身强冷环境,毛孔紧急闭合,热邪郁积体内无法宣泄,更易中暑或外感热邪,形成“寒包火”的复杂症候。
对空调的过度依赖还会催生“空调病”,田虎建议预防的关键在“缓”与“通”:“空调模式可调至除湿,避免冷风直吹,温度以28℃为宜。即便高温,每3~4小时也应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通并保持一定湿度。
“无论是中医诊疗还是中医养生都需要科学严谨,有些潮流不能追,有些误区要避开。”杨继国提醒,中医养生需科学合理,根据自身情况和节气特点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据《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