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北方新报

热散由心静 凉生为室空

日期:07-07
字号:
版面:第06版:文化看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文/草原云·北方新报记者  李  元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似一位温婉的使者,悄然叩响夏的深门。7月7日迎来小暑节气,这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暑气初蒸,风揉碎了塘荷的香,蝉鸣在槐荫里织成薄纱。日光透过斑驳枝叶,洒下细碎金芒,连空气都浸着浅淡的燥与幽微的静,古老的节气,正以诗意的笔触,在时光长卷晕染独特的夏韵,邀我们共赴一场与古典诗词的清凉相遇。

  “万瓦鳞鳞若火龙 ,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余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谚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虽然还未到伏天,但我国多地已经出现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同时,雨季来临,多地进入汛期,降雨也非常频繁。正如陆游这首《苦热》中描绘的:屋上那一片片的瓦片在阳光照耀下,如同飞舞的火龙;太阳高悬不动,人们身上的汗珠不断渗出又被蒸发。真想飞到尘世之外,避开这酷热的暑气,但又只能干坐着,感觉自己就像被放在锅中蒸煮一样。可以想象,在没有空调和电扇的古代,人们面对酷暑是多么的煎熬。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凉风变成热风),二候蟋蟀居宇(蟋蟀也要去阴凉处避暑),三候鹰始鸷(老鹰因炎热而盘旋于凉爽的高空)。这三候都与炎热有关。正如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中描述的:“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首联简洁直白地交代了小暑节气的到来。“倏忽”二字生动地表现出热风来得突然,让人猝不及防。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小暑时节的天气变化。颈联通过对“青霭”和“绿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意象描写,进一步营造出小暑时节的氛围,给人一种朦胧、潮湿与温润的感觉。尾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则描写了小暑时节的物候现象。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暑时节的自然景象和物候变化,从热风、雷雨到青霭、绿苔,再到雏鹰和蟋蟀,层次分明地展现了小暑的节气特点。同时,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对自然、生命和时光的感悟融入其中,使诗歌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富有深刻的内涵。

  当然,除了酷热,小暑节气也有美的风景。比如这首“不分南北与西东,四野云闲雨亦空。只有荷花开满沼,也宜擎作小莲蓬。”诗中描绘出一幅广阔的夏日田野图景,天空中云朵飘荡,却不见雨意,满池荷花盛开,展现出夏日的生机与活力。“云闲” 二字,给人自在悠闲之感,荷花盛开的池塘,又增添了几分清新与雅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夏日田园,感受自然的美好。这首诗没有直白的抒情,而是将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绘之中,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诗人对夏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

  盛夏,消暑纳凉是古今不变的主题。山野里、竹林中,抑或是家中小院,诗人都能在酷暑中寻得一丝清凉。比如秦观的《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在画桥的南边,斜靠着胡床,明月皎洁,从水面的船上,传来悠扬的笛声,微风停歇后,池中莲花自在地散发着清幽的香气。这幅画面,想想就觉得清凉。诗人表面上是在写夏夜纳凉的情景,实则借这清幽的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喜爱,追求的是内心的清凉与安宁。

  再比如白居易的《消暑》:“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只要端坐在院子里便可。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自有清风吹来。散去热气全靠心中安静,凉风生起因为室内空荡。其中“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是全诗的核心,强调了内心平静的重要性,蕴含着“心静自然凉”的哲理,传达出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

  小暑,原是天地写给人间的一首绝句。诗人们笔下的蝉鸣、荷风、雷雨,终究是外物的喧嚣与清凉。而真正的消暑,或许藏在白居易“散热由心静”的顿悟里——当目光越过满池的红莲,穿过檐角的雨珠,落在自己澄明的心底,便会发现:热风不过是过耳的蝉声,烈日也成了窗隙漏下的碎金。心若安处,便无所谓暑气,正如古刹的钟声穿透热浪,自有一片清凉在心头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