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广州路路牌
新华社消息 漫步于重庆市北碚区的老城核心区,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地名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辽宁路、北京路、天津路、南京路……这些街道命名背后蕴藏着一个动人的决定,更记录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抗战期间,东三省相继沦陷,消息传到北碚,军民纷纷涌上街头,声援战火下的国土,当时的北碚军民共同决定,每当一地沦陷,就以该省或市的名称替换原有的街名,以此铭刻爱国之情。”北碚区档案馆调研员徐玲说,这些街道名不仅提醒着人们牢记日寇的侵略罪行,更激发中国人收复失地的决心与勇气。
九一八事变后,改清合路为辽宁路,改歇马路为黑龙江路,改学园路为大连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改东山路为卢沟桥路;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改和睦路为广州路。就这样,前方沦陷一座城市,北碚就“站”起一条路。
1939年8月,时任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负责人的卢子英签署行文,在当地出版的《嘉陵江日报》上正式公告更名信息,决定“以各沦陷区的地名,改订旧街路名”。当时,北碚15条旧街均以沦陷区省、市或地标名称重新命名。
这些道路,见证了北碚军民投身抗战的火热历史:欢送志愿兵上战场,组织抗日前线战士作报告,开展自发募捐运动,发动社会各界民众为前线赶制寒衣,累计为前线输送4000多名士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抗战时期,“三千名流”汇集北碚,众多民主和爱国人士在此聚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关心指导下,党的统战工作在北碚打下良好基础,并发挥出独特优势。
如今的南京路街区,道路仍保留着当年的格局,名称也大多延续至今。这是北碚特有的记忆,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当地还开展系列城市更新行动,让街道重焕生机,成为北碚地名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饱经沧桑的历史街区焕发出新面貌,社区活力与文化优势得到释放,在新旧更替中寻找到融洽的“共生之道”。修缮后的嘉陵相馆、新华日报北碚发行站、嘉陵江日报编辑部等旧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蕴。同时整合打造周边的卢作孚纪念馆、西部科学院旧址等资源,推动这一区域成为众多游客感受红色文化的“打卡点”。
(周闻韬 周滨滔 吴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