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观众。生旦净末丑,各具特色;悠扬多变的唱腔,如诗如画。并且,戏曲早已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叫板”“大拿”“大打出手”这些日常用语,竟然都源自戏曲文化。 什么是“板”和“眼”?
戏曲艺术中的“板”和“眼”是构成其音乐节奏体系的核心概念,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国戏曲独特的节拍和韵律系统,称为板眼。
板原意指打拍子用的檀板(或鼓板),在节奏体系中它代表强拍。眼原意指鼓的中心点(敲击时声音最响),在节奏体系中,它代表弱拍或次强拍。
不同数量的“板”和“眼”按照特定规律组合,形成了戏曲中丰富多彩的板式,如一个四二拍的节奏,第一拍为“板”,第二拍则为“眼”,称作“一板一眼”。后来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行为有条理、合规矩。
不同的板眼组合形成不同的“板式”,决定了唱腔的基本节奏形态、速度、情绪和表现功能。中国戏曲特有的韵律感和味道,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板眼体系下对强弱、迟疾、顿挫的精妙处理。
生活中,人们喜欢把向人发出挑战称为“叫板”,其实这个词同样来源于戏曲。
戏曲中的“叫板”指的是演员以一定的唱腔示意司鼓,下面的唱段是什么节奏的板式。叫板通常用在戏曲中的慢板、二六板、箭板、滚板等板式中,它的曲调以散板为主,为了能够使表演更加艺术,演员在道白的最后一句上运用叫板的方法,或以语气示意,或用动作唱腔示意,司鼓铜器便会转奏出下一唱段的板式。就是因为这样,人们才会将叫板引出下文、挑出新板式的意义引申为挑衅或挑战。
生旦净丑被喻为构成房屋的四梁四柱
在戏曲舞台上,演员角色各有不同,由此产生了很多特有的称呼。比如“大拿”指的是负责后台管理的“文武总管”等人员。在演出过程中,这些管理人员拥有决策权,负责安排戏码、分配演员等重要任务,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大拿”。后来“大拿”一词则用来形容在某方面拥有权威或掌控大权的人物。
“挑大梁”也是戏曲领域的专业术语。在戏曲行业中,戏班被形象地比作一座房屋,而生、旦、净、丑等各行当的角色则分别喻为构成房屋的“四梁四柱”。其中,那些具备才能和号召力的主角,被赞誉为“大梁”。因此,“挑大梁”一词便指在戏班中担任主角,承担重要职责,后来泛指承担重要职责、起支柱作用的工作。与挑大梁类似的说法,还有我们经常说的“台柱子”,都是来源于戏曲。
在清代,梨园行有“七行七科”之分,除了生旦净末丑以及武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行当叫做“流行(háng)”,也叫“龙套行”。所谓的“龙套”指的是戏曲表演的一种戏服。这种戏服上绣有龙纹,类似于龙袍一样,并且为套头装,在戏曲中很是威武霸气,不过穿上这种衣服的演员通常没有台词,只是在台上走走过场,因此得名“跑龙套”。
这些词也都源于戏曲
“粉墨登场”这个成语,原本指的是演员精心装扮后登台演戏的场景。后来,它的含义被引申为坏人或新上台的政治人物登上政治舞台,带有贬义。此外,它还常被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场合担任某一角色。
与之相关的还有“亮相”。亮相是戏曲表演中的一个特殊动作,主要角色在上场、下场,或者一段舞蹈动作结束后,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亮相时的姿势、表情、眼神等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以符合角色的身份、性格和情感状态。例如,京剧中的武生亮相往往伴随着威武有力的动作和坚定的眼神,以表现出角色的英勇无畏;而旦角亮相则可能更注重柔美、端庄的姿态和细腻的表情变化,以展现出女性的温婉贤淑。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打圆场”这一说法,意思是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戏曲中的“圆场”可不是这个意思。
在戏曲中,圆场是戏曲表演的动作形式,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形,周而复始,称为圆场,分男、女两种步法。圆场的速度多为由慢到快,因此又称“跑圆场”。
还有,“大打出手”这个词其实也是源于戏曲舞台艺术的一个专用术语,即“打出手”。在戏曲舞台上,角色有时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将手中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兵器有意识地使之短暂脱离手掌,这种舞台技术,就叫“出手”。角色通过一系列的“出手”舞台动作,就能很好地展现了自身无比高超的武艺,同时也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出手”是一个人站在舞台上时的表演技巧,若是敌我双方同时出现在舞台上,那肯定是要打起来的,这就是“打出手”。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