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3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北方新报

来看内蒙古的绿色奇迹

日期:06-18
字号:
版面: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6月17日,工人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光伏治沙项目区铺设沙障。摄影/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黄河岸线流沙治理工程锁住黄沙(2025年6月5日摄)。 摄影/新华社记者 连 振   6月17日,是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当全球为那一道道触目惊心的“地球伤疤”忧心忡忡时,中国内蒙古却在黄沙中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绿色奇迹”。

  一组硬核数据,直观感受内蒙古治沙成果的震撼:在库布其沙漠,30年绿化6000多平方公里;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80%,沙丘被成功“锁喉”;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筑起了400多公里长的“生态长城”;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双减少”。穿行在浑善达克沙地,野兔、狍子、灰鹤等小动物不时映入眼帘,曾经黄沙漫天的景象,已逐渐远去。

  内蒙古的“绿色奇迹”,科技力量功不可没。用稻草扎成的草方格,1个就能固沙10㎡,这种源自东方的智慧有效束缚住了沙漠。北斗导航+AI算法加持,日植树量可达40万棵。无人植树机器人和半自动种植车更是“治沙利器”,19分钟即可完成一亩沙柳种植,效率惊人……

  内蒙古的治沙模式和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

  在内蒙古,治沙不只是种树固沙,更实现了“绿富同兴”:阿拉善盟通过“公司+基地+牧户”的模式发展梭梭林嫁接肉苁蓉的沙产业,使全盟3万多农牧民端上了“沙饭碗”,收入可观;鄂尔多斯的库布其沙漠生态光伏基地,光伏板上输送清洁电力,板下成为优质牧草场,沙窝窝变身“绿色聚宝盆”……

  从中国方案到世界典范,内蒙古用行动向世界证明:当人类以科技之智与坚韧之志守护家园,最绝望的荒漠也能长出希望的年轮!(据草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