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3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北方新报

历史名人的父子关系秘诀——爱与尊重

日期:06-17
字号:
版面:第06版:文化看点/广告       上一篇    下一篇

  母亲与孩子之间天然的情感,早在妊娠时期就已悄然形成。而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想要培养好亲子关系,不仅要投入时间与心血,还得有一些深刻且长远的思考。我们不妨向历史名人们取取经。

  “慈父天团”:亲亲抱抱举高高

  汉代刘安《淮南子》有言:“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不可内解于心。”这句话是说父亲并不像母亲那样善于表达情感,但父爱如山,他们有自己的方式来爱孩子。

  此话东晋元帝司马睿第一个不同意,作为父亲,他可善于表达情感了。据《晋书·明帝》载:“幼而聪哲,为元帝所宠异。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司马睿特别喜爱长子司马绍,常常将他揽在怀里,抱在膝上,就算是长安使者到来,要忙政事,也坚决不撒手。

  司马绍当时年幼,司马睿如此爱不释手还可以理解,但以性情急躁出名,人称“王急”的王述就夸张了。据《晋书·王湛传附孙述传》载,王述非常喜爱他的儿子王坦之,“虽长大,犹抱置膝上”。王坦之已经长成一个大男人了,依然被父亲抱着坐在膝上。

  除了“亲亲抱抱举高高”以外,陪伴孩子玩游戏也可以培养亲子关系。据《益部耆旧杂记》载:“继父为县功曹。继为儿时,与兄弟随父游戏庭寺中,县长蜀郡成都张君无子,数命功曹呼其子省弄,甚怜爱之。”蜀汉卫继儿时,经常与父兄在家中庭院嬉戏。唐代诗人李商隐见幼子绕堂穿林地追捕蝴蝶,非但没有责备他不务正业,反而还陪他一起追捕,父子俩玩得特别高兴。为此,李商隐还写了首《骄儿诗》,全文都在夸他的好大儿。

  陶渊明:真实坦荡 求而不强

  幼时陪伴是亲子关系良好的基础,只要肯花时间,结果都不差。但教育青少年时期的孩子着实让人脑壳疼,亲子关系很难不受影响。即使已经当了隐士的陶渊明也难以绕开这个大难题。

  陶渊明曾经写过一首诗《责子》,大致内容为吐槽他的五个学渣儿子:老大阿舒已经十六岁了,他的懒惰程度无人能比,每天就知道躺着。老二阿宣到了学习的年龄,但他对于读书作文没有一点兴趣。阿雍、阿端两个娃,都十三岁了,竟然连六和七都不认识。这也就罢了,最奇葩的是通儿已经九岁了,还就只知道吃吃吃。

  对于这个现状,陶渊明选择了去喝酒,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是个“放羊型”父亲,其实他归隐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陪伴教育孩子。除了《责子》外,陶渊明还写过一篇诫子书《命子》。

  与魏晋时期其他写诫子书的士人不同,陶渊明是唯一的寒门出身,且也是唯一的隐士。陶渊明的《命子》共十章,前六章历数陶氏先祖功德,后四章叙述了自己对儿子的爱与期望。文中完全没有传统诫子书中的老父亲威严,在写到孩子出生时:“三千之罪,无后为急。我诚念哉,呱闻而泣。”一个焦虑又慈爱的父亲跃然纸上,后来陶渊明给长子取名陶俨,取字求思,希望儿子温和谦恭,以儒家典范要求自己。

  陶渊明在教育孩子时,非常真实且坦荡。虽然他早已放弃了仕途,但在《命子》中却能看到他并未泯灭的报国之志:“厉夜生子,遴而求火。”他不想让儿子走他的老路,而是希望他能学有所成,报效国家。毕竟“凡百有心,奚特于我”,天下哪个父母不这样呢?陶渊明也是如此。

  只是在《命子》的最后,陶渊明又写道:“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此时的陶俨还未长大成人,未来之路尚不可知,但陶渊明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内心对儿子有着很多期许,但如果不喜欢或做不到,那也无所谓。至于别的父亲训诫儿子的话,陶渊明一概不写。他不想限制儿子,也不想告诉儿子世事险恶,为人处世要谨慎,他只想给儿子一个简单自由的成长环境。

  真实坦荡,求而不强,陶渊明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千年前已见通透。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