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节前夕,“国家的孩子”梁引梅到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看望了95岁的母亲和两位哥哥。去年此时,寻亲20多年的梁引梅在公安机关及志愿者的共同帮助下,刚刚寻亲成功。找到家人后,梁引梅也成了寻亲带头人,在她与几位伙伴的努力下,至今已有近60名“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 合家团圆
端午节前夕,梁引梅从呼和浩特辗转千里,回到扬州市江都区,看望家人。得知她要回来,母亲丁正华每天给她打去视频电话询问行程。
见到女儿时,老人紧紧抱住她。梁引梅拿出驼奶粉、粽子、羊毛衫等礼物,丁正华让她“别花钱”,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从养父母去世后,梁引梅多年没有体验过这种至亲欢聚的快乐了。认亲后,母亲让梁引梅的3个兄弟送她回呼和浩特,并到梁引梅养父母墓前跪拜,感谢二老的养育之恩。三兄弟在墓前诉说:“爸爸妈妈,您以后多了3个儿子了!”
从此,相隔千里的两个家庭紧密相连,亲情的纽带从此缔结。2024年国庆长假和2025年春节,梁引梅一家都回江苏与亲人团聚。梁引梅说,“母亲年事已高,要多回来看看老人家。”
与梁引梅一起回家的,还有内蒙古自治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此行,他们要记录梁引梅作为“国家的孩子”寻亲带头人的故事。2024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开展“国家的孩子”口述史征集拍摄工作,梁引梅是其中重要的采访对象之一。
梁引梅是“国家的孩子”群体里的“名人”。2007年春,她作为“国家的孩子”代表之一,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2010年之后,她走上寻亲之路,带领伙伴们到南方各地寻找亲人。
多年来,梁引梅是内蒙古“国家的孩子”群体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联络人。2024年,呼和浩特市首例和第二例寻亲成功的“国家的孩子”张计平和程晋到常州和嘉兴认亲,梁引梅还作为家乡人代表陪同前往。
两次“回家”
梁引梅的人生,有两次“回家”。1960年,一岁半的梁引梅作为“三千孤儿入内蒙”一员,从上海孤儿院被送往内蒙古,在呼和浩特开启了“新家”生活;2024年,历经20多年寻亲路,她在扬州找到“老家”,与亲生母亲和兄弟相认。
从呼和浩特到扬州,梁引梅走过了漫长的寻亲路。2009年,养父母相继去世后,她有了寻找自己人生来处的想法。一年后,这个想法付诸行动。2010年4月,内蒙古日报社发起“纪念南方3000孤儿落户内蒙古50周年大型寻亲公益活动”,活动组织了梁引梅等41名“国家的孩子”赴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寻亲。
受当时技术手段限制,寻亲成功者寥寥无几。但这次活动,把分散于全区各地的“国家的孩子”联系了起来,一部分人抱团走上寻亲之路。梁引梅组建寻亲群,10多年间多次到江南寻亲。虽然没有找到家人,但梁引梅和伙伴们在一次次南下的过程中,与当地寻亲志愿者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作为当年接收“国家的孩子”最多的盟市,2023年锡林郭勒盟公安局依托公安部“团圆”行动,成立为“国家的孩子”寻亲专班,联系江浙等地公安机关、志愿者团队,制定专项工作机制,大大提升了寻亲效率。自2023年年底,寻亲成功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寻亲脚步不停
在找到自己的亲人后,梁引梅的寻亲工作并没有停止。根据自己的寻亲经验,梁引梅和锡林郭勒盟的“国家的孩子”嘎鲁当起内蒙古“国家的孩子”群里的寻亲带头人。帮助采集血样并邮寄给公安部门、联系江苏等地的寻亲志愿者协会、做“23魔方”基因检测辅助寻亲等。
每天,梁引梅的电话和微信都响个不停。她说,“国家的孩子”们年龄大了,不少人生活在偏远地区,如果没有牵头人,对接相关单位和组织对他们来说很困难,因此自己和嘎鲁挑起了这个担子。
梁引梅有个手写的本子,上面记录着找到家人的“国家的孩子”信息,如今已有近60人。而她和嘎鲁帮助采集和邮寄血样的人数有数百人,联系做“23魔方”基因检测的也有80多人。
梁引梅是这个群体里的热心人。退休后,她到乌兰夫纪念馆当起义务讲解员,以亲身经历,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大爱故事。多年来,她还搜集整理600多名“国家的孩子”资料,送到自治区档案馆,成为民族团结史的鲜活见证。
梁引梅把寻亲视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事业。“国家的孩子”们都已步入老年,与她联系密切的20多人中,6人先后去世,带着对身世的困惑和“人生当知来处”的缺憾离去。
多年来,梁引梅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将她和伙伴们的故事记录下来。花甲之年的她,对承担联络、记录的工作渐渐力不从心,她告诉记者,地处偏远、语言不通、老年人对操作智能手机的不熟悉、经济条件差等原因制约了部分“国家的孩子”寻亲,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这个群体,更多社会力量和个人能加入到助力寻亲的队伍中来。
文·摄影/草原云·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查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