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考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莫过于考些什么题目了。如今高考的科目、题型、题量、难度等已经很规范。在古代,由国家组织的高等考试,题目会是什么样子呢? 汉代:以面试为主 考查诵与说
汉代,武帝听取大儒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的呼吁,在丞相公孙弘等人的操持下,在长安设立了“太学”。这可以视为我国公立高等教育的渊薮。
考入太学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由主管文化教育的太常,从首都附近的百姓子弟中直接选拔,录取后作为正式学生,称为“博士弟子”;二是地方官员将本地的优秀学生,层层向上推荐,录取后作为别录学生,称为“如弟子”。开始时,两类学生招收的人数都非常少,前者定额50人,后者也不过数十人,两者相加,每届录取不会超过百人。竞争因此相当激烈,入学考试也非常严格。
首先是“资格审查”,对年龄、相貌、品行、学识等方面都有限制。博士弟子要求“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如弟子的要求更全面,需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
接下来是入学考试,采取的是面试的方式,而非笔试。《汉书·儒林传》为我们留下了一次珍贵的面试过程:两名考生“抠衣登堂,颂礼甚严”,恭恭敬敬地走入考场,仪表、礼仪都很得体,挣得了印象分。主持考试的考官——博士,出了两类题目:一是“诵”,即经文背诵,这属于基础知识范畴,是为了考查学生对经典的掌握情况;二是“说”,即议题论说,给出一个题目,让考生加以分析并给出对策,这是考查应用能力,看候选者们是否能借助所学,灵活处理现实问题。这两名考生回答得头头是道,以致引起了考官的怀疑:难道是试题泄露了?后来得知他们两个的指导老师很有才学,这才认可了他们的成绩,录取他们进了太学。
隋唐:科目多 考试内容不同
我国的科举考试在隋代发端,在唐代成型,国家自此有了制度化的人才选拔体系。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很多科目,如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学、算学等,很像现在高中学生的选科,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物理+政治+生物”等组合。
考试内容,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差别,同一科目在不同时期也略有调整。一般来说,秀才,考“方略策”五道,即根据命题,写治国方略五篇。批改时,按照文辞、逻辑是否通畅计分,最后得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个等次的,通过考试。
明经,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笔试“帖经”,即将经文的前后两端盖住(唐时书籍为一长卷,不分页),只露出一竖行。然后裁一张纸条,贴住这一竖行的三至六个字。考生根据上下文,写出贴住的字。口试阶段,“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其中,大义,即考官读一段经文,考生引经据典,回答它的义理;时务策,类似方略策,考官提出治国中遇到的问题,考生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
进士,是科举中最被看重的科目。考试可分为三场,第一场帖经,“进士举人,先试帖经,并略问大义”,目的是“明先王之旨趣”;第二场试杂文两道,唐时的杂文,指诗、赋;第三场,考时务策五条。
其他,如史科,则“问大义百条、策三道”;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也就是考查法律、诏令共十条,全部都会的为甲第,会八道的为乙第。
综合来看,有三类题目经常出现:
第一类是填空题,即帖经。这类题目考查记忆力,看似简单,但涉及的经书很多。必考的有《论语》《孝经》,选考的还进一步分为大经、中经、小经,其中,大经有《礼记》《左传》,中经有《诗》《周礼》《仪礼》,小经有《易》《尚书》《公羊》《穀梁》等,要背下来可不容易。
第二类是简答题,即大义。大义可以口试问答,称“口义”,不过因为没有文字记录,事后无从复核,所以后来也采取笔试的方式,称为墨义:“以所问录于纸上,各令直书其义,不假文言。”可见,墨义允许以口语体作答,不需要咬文嚼字的文言。
简答题有明确的评分标准,批卷人按照标准对每道题给出不同等次。其中,“通”,是能够引用原文的注疏作答,并能对辞句加以润色;“不”,是不明白题目所指,或者断章取义,乱解释一通;“粗”,介于两者之间,是能够引用部分注疏,但不能清楚解释涵义。
第三类是作文题,即“策”,类似于现在的申论。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官,“策”就是考查准官员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宋元明清:由诗赋而八股
宋诗虽然不如唐诗辉煌,但成就仍超其他朝代,这与科举的导向是分不开的。宋代的科举考试,以“进士得人为盛”。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虽然不时变化,但总体上重视诗赋。宋哲宗时,设立经义进士、诗赋进士两科。诗赋进士的考试分四场,第一场考经义,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出简答题四道;第二场考赋及律诗各一首;第三场考论一道;第四场考策两道。当时的考生普遍攻习诗赋:“太学生员总二千一百余人,而不兼诗赋者才八十二人。”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中进士的田锡,977年参加府试,留下《开封府试人文化成天下赋》(以“焕乎人文,化成天下”为韵);次年参加礼部考试,留有《南省试圣人并用三代礼乐赋》(以“皇猷昭宣,礼乐备举”为韵);接下来又参加殿试,写下《御试不阵而成功赋》(以“功德双美,威震寰海”为韵)。三首赋送他上了进士榜。
明代,诗、赋退出科举考场,八股文逐渐统治江湖。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三场,初场是经义,其中《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如洪武十八年会试:“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考生黄子澄用300多字作答,八股味浓厚;二场是应用文写作,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是政论文写作,试经史时务策五道。这时,八股文的字数,早期在300字左右,后期在500至600字之间,多了少了都不合规。学生们的主要精力在学习时文(八股文)的写作,写诗做赋只能作为业余爱好,不被社会提倡。
清代基本沿袭明代科举制度,只是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起,会试第二场的“表文”改为五言八韵诗一首。但诗歌的题目偏实用,已经没有了唐宋时的生活化,如《王道荡荡》《王道平平》《无逸图,得勤字》《循名责实》《立中生正,得精字》等等,水平自然也不如唐宋。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