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给我们带来疼痛的感觉。还有一些疼痛并非源于外部创伤,而是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这种疼痛往往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该如何向医生描述呢? 关于疼痛的名词
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疼痛,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与疼痛相关的表述。
痛阈:痛阈指的是可感觉到疼痛的最小刺激强度。感到疼痛的那个临界点,就是疼痛医学上的阈值,即痛阈。在痛阈之前,身体感受不到疼痛,一旦超过那个点,疼痛的感觉就会出现。
疼痛耐受限:这是指个体能够耐受的最大伤害性刺激强度,可以理解为个体对疼痛感觉的承受能力。与痛阈不同的是,超过了疼痛耐受限度的疼痛,个体是无法承受的。
痛觉过敏与异常性疼痛:痛觉过敏指的是对正常刺激的反应增强。具体来说,在受到同样刺激且在痛阈相同的情况下,痛觉过敏的人反应会更大。异常性疼痛又称为痛觉超敏,也可以理解为痛阈降低。也就是说,原本不足以引起疼痛的刺激,会使痛觉超敏的人感到疼痛,因此,这种疼痛是异常的。
痛觉缺失和痛性感觉缺失:痛觉缺失可以理解为个体的痛阈提高到无限大,因而对任何刺激都不会产生痛感。痛性感觉缺失又称麻木性疼痛,指在感觉缺失区出现的自发性疼痛。也就是说,身体的某个部位本来已经失去感觉、不应该对痛觉有所反应,但这个部位却出现了疼痛。
疼痛该如何分类
目前大多按照疼痛发生部位、疼痛原因、疼痛持续时间进行分类。 按照发生部位分类:可分为头痛、颌面部疼痛、颈部疼痛、肩及上肢疼痛、胸背部疼痛、腹部疼痛、腰骶部疼痛、髋及下肢疼痛等;根据发生的组织器官、系统分类: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中枢痛;按照疼痛的病因分类:伤害性疼痛、炎症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痛、心理性疼痛、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按照持续时间分类:急性痛和慢性痛。
描述疼痛要尽量具体
第一,向医生指出身体的疼痛部位,大致说明是躯体痛还是内脏痛。不好描述的内脏痛,可借助其他评估和检查方式确定疼痛的部位。
第二,告知疼痛持续的时间,方便医生判断疼痛是急性还是慢性。
第三,向医生描述疼痛的性质,是胀痛、刺痛,还是灼痛、绞痛等。
第四,描述疼痛的强度。可以借助疼痛评估量表,告知医生自己的疼痛大概到了什么程度。
第五,告知医生疼痛可能的诱因,向医生详细描述自己最近的生活状况及变化,方便医生判断疼痛的可能原因。
第六,介绍既往检查和治疗情况,这会成为疼痛诊断和对症治疗的重要依据。
结合上述系统描述,医生会帮你揪出病因,尽快摆脱疼痛。
(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