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群:让哥哥到我成长生活的地方看看
日期:05-08
呼群和哥哥
5月3日,赤峰市巴林右旗“国家的孩子”呼群一家人身穿节日盛装,在赤峰玉龙机场迎接哥哥和侄女的到来。这是呼群和哥哥分别60多年来的首次团聚。看着古稀之年的哥哥,呼群难掩激动之情,兄妹俩紧紧抱在一起。 接受采访时,呼群的哥哥赵先生一直表达着对内蒙古的感恩和感谢,感谢草原人民无私的爱给了妹妹第二次生命,感谢各方关注和推动,让兄妹俩能有今日的团圆。呼群告诉记者,自己要带哥哥和侄女到处走一走、看一看草原的风土人情,感受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国家的孩子”有一个微信群,近年来通过科技手段和全社会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找到家人。3月,呼群做了基因检测,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民警通过DNA比对,帮她找到远在浙江省湖州市的哥哥,并联系当地志愿者和湖州市警方,通过两地公安部门及志愿者的努力,最终在4月18日得到比对成功的好消息。
得知这一好消息时,呼群特别激动,她感谢党和国家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感恩养父母养育之情,感谢两地公安,还有帮助过她的所有好心人……
与哥哥取得联系后,兄妹俩经常通过微信交流。呼群邀请哥哥和家人来赤峰市做客,到她成长生活的地方看看。哥哥接受了邀请,五一假期带着女儿拜访妹妹的第二故乡——赤峰市巴林右旗。在等待哥哥到来的十几天里,呼群和家人一直忙碌着,外出采买、规划游玩行程。
说起在巴林右旗的生活,呼群一家人充满感激和自豪。
1960~1963年,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其中,赤峰市巴林右旗接回25名,呼群是其中一个。
呼群的女儿宝力,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宣讲员。在宝力心里,母亲是幸运的。宝力的姥爷是巴林右旗畜牧局职工,姥姥是巴林右旗妇幼保健所妇产科医生。姥姥年轻时因一场疾病失去了生育能力,当听说旗里接来了“国家的孩子”,姥姥和姥爷响应号召领养了一名女童。
宝力曾听母亲讲过,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牛奶、鸡蛋是难得的营养品,罐头和饼干更是奢侈品一样的存在,而母亲总是比别的孩子优先吃到。宝力的姥姥、姥爷白天工作繁忙,但姥姥晚上依然会点着蜡烛缝制衣裳,“姥姥曾经跟我说,自从有了我妈妈,她就爱上了缝纫活儿,说一定要让女儿穿得漂漂亮亮的。”宝力说。
作为“国家的孩子”的孩子,宝力对民族团结有着更深刻体会。2021年,她被聘为赤峰市、巴林右旗“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宣讲员”,通过讲述母亲的亲身经历和家庭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到“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跨越地域、民族和血缘的传奇故事。
4年来,宝力走进高校、机关、医院、社区等地进行宣讲。“母亲手里有一根接力棒,我要做好接棒人,接着往下传。”宝力说。
文/草原云·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查 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