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风起、桃花开的时节,诗人崔护在都城南庄邂逅了自己的“爱情”。“赶考”落榜后的崔护,心情有些郁闷,于是就到长安城附近的郊区踏春散心。在一处小院中讨水的时候,偶遇一位面若桃花的农家女。两人虽未多通言语,却彼此脉脉含情,都有钟情之意。碍于礼节与初次见面,诗人不便直抒心意,怅然而归,然心里一直念念不忘姑娘的倩影。待到第二年春天,崔护在赶考之余重访那家庭院的时候,发现大门紧闭,蛛网张结,再也不见姑娘的踪影,唯有门前那树桃花依旧孤零零地绽放在春风里。诗人伤心失望之余,在门上题诗一首,聊表心意,即著名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就是后来官至“岭南节度使”的诗人崔护当年在赴长安赶考之余的真实经历,他的这则事迹后来被记录在了《本事诗》和《太平广记》里,甚至还被改编成了京剧《人面桃花》及其他更多的戏曲。传说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续集:诗中的那位姑娘后来看到了崔护的“留言”,因此相思成病、香消玉殒。崔护像是有心灵感应一般,在她断气后不久赶到,在她耳边不断地呼唤,奇迹般地将她唤醒、救活了,女子的老父感其恩德,当即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除了凄美的“爱情”,春风里也曾寄托了沉甸甸的“友情”。曹侍御出差船经柳州附近的象县时,因故无法赶去柳州与柳宗元相见,于是做了首小诗寄给他,以表达多年不见老友的思念之情。柳宗元收信后,很是遗憾,当即回信酬诗一首,其中“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两句,为后人所称道。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在这春风送暖的时节,欲与好友再会于湘江岸边、共采蘋花的美好愿望,却终因公务缠身,加之山水阻隔,就连这个小小的心愿,都变得有些遥不可及了,只能借这“春风”聊以传递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同样彼此思念却又无奈的还有黄几复与黄庭坚。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曾在《寄黄几复》中吟道:“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诗人和黄几复年少相识,当年常在一起对酒当歌、秉烛夜游,是知己交心的密友。之后一别十几年,诗人在山东德州谋职,而几复则远在鸿雁传书都到不了的岭南,两人是一天南一海北,再难相见,只能在这春雨绵绵的夜里,对着孤灯,怀念当初和好友在春风里赏花、吟诗、喝酒的欢愉情形,诗句情真而意切,读来令人不胜感慨。
  春风里还有斩不断的“乡情”。一场春雨过后,残花落尽、莺啼枝头的暮春景色触动了诗人武元衡的伤春及思乡之情,他想着家乡的春色是否也是这般的阑珊与凋零呢?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晚他就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乘着春风飞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洛阳,而家里的亲人都在等着他。梦醒后,诗人遂将思乡之情和梦境都记录在了《春兴》里,其中“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两句脍炙人口,深得后人尤其是游子们的喜爱。
  而貌似比老武幸运的是告老还乡的贺知章。他在离家五十多年后,得以返回魂牵梦绕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因为年纪过于“老大”,老家的青年和小孩都不认识他了,纷纷“笑问客从何处来”。他在《回乡偶书二首》中写道:“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如果说之前还有几分刚回家时的激动和欣慰之情的话,与亲朋的交谈及“访旧”后的结果,却又令他莫名伤感——因为离家太久,人事变化极大,当年认识的故交熟人基本上都已不在人世,这里早已不是那个自己曾经熟稔的故乡了。“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当年迈的贺知章独自站在自家门前的镜湖岸边,看着荡漾在春风里、不改旧时模样的粼粼碧波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发出类似于“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呢?文/项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