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北方新报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日期:04-18
字号:
版面:第06版:风铃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刘瀚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公笔下的红楼,不仅是大观园的兴衰,更是每个人心中那片永远无法抵达的桃花源。

  初读红楼,正值年少。窗外的梧桐树影婆娑,斑驳的光影洒在泛黄的书页上,仿佛大观园中的花影摇曳。黛玉初入贾府时的谨小慎微,令人想起自己初到新环境时的忐忑。“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般敏感与矜持,恰似青春期的写照。彼时站在教室门口,望着陌生的面孔,竟与黛玉的身影重叠,皆是寻觅归属的旅人。

  渐长,方懂宝玉的叛逆。他厌恶八股文章,不愿走科举仕途,在大观园中与姐妹们吟诗作对,追求精神的自由。李白有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青春的叛逆,不正是对自由的向往?想要参加文学社,与父母的期望相左。最终选择兼顾,既未放弃文学梦,也未辜负期望。宝玉的出家,或许正是青春最极致的表达。

  大观园中的诗社,是青春最美好的见证。黛玉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盆,不似群芳竞艳春”。这些诗句,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有对生命的思考。苏轼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青春的诗意,正是生命最动人的注脚。去年校庆,有一个节目排演《红楼梦》片段,黛玉念出“花谢花飞飞满天”时,台下的掌声让人明白,经典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然而,大观园终究是座围城。黛玉焚稿断痴情时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探春远嫁时的“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宝玉出家时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些场景,令人想起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青春的逝去,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去年夏天,送别转学的挚友,仿佛看到了大观园中离散的群芳。

  如今重读红楼,总会想起纳兰性德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那些曾经以为永远不会结束的青春时光,终究会像大观园里的落花一样,随风飘散。但正是这些美好与遗憾,构成了生命中最动人的篇章。读《红楼梦》,读的是别人的故事,看到的却是自己的青春。在这部千古绝唱中,我们读懂了成长,读懂了人生,也读懂了那个正在远去的自己。

  窗外的梧桐依旧,书页间的墨香犹存。大观园中的少男少女们,依然在诗词歌赋中追寻着青春的梦想。而我们,也在各自的人生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红楼一梦。经典的魅力,不仅是过去的回响,更是当下的映照,未来的指引。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悟,在青春的旅途中,既做追梦人,也做守梦人。

  红楼一梦,梦醒时分,方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有这永恒的青春,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