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内蒙古日报

打造会呼吸的生活空间

日期:10-08
字号:
版面:第04版: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贺源

  花园无处不在,这不仅仅是耕植,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园艺作家蔡丸子在《花园生活美学》中埋下了一粒温暖的“种子”,她说花园不是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仪式感。这位深耕园艺领域多年的作家,用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笔触,将花园从贵族庭院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证明巴掌大的阳台、逼仄的窗台乃至废弃的陶罐,都能成为承载生活美学的容器。全书以打破边界、重构日常、心灵栖居为脉络,既道出了植物栽培的实用智慧,又传递着“把日子过成诗”的生活哲学。

  本书开篇便颠覆传统认知:“维多利亚时代的庄园花圃与都市青年的窗台绿植,本质上共享着同一种生命美学。”她笔下的“城市微花园”案例充满烟火气——胡同里的退休教师用旧轮胎种满月季,外卖小哥在电动车尾箱插着水培绿萝,写字楼姑娘将办公桌改造成多肉小森林。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被作者提炼为“空间重构的魔法”——奶粉罐钻孔种薄荷、玻璃鱼缸改造成雨林景观、快递箱刷漆变身垂直花架。书中的127个创意案例证明,园艺的门槛从来不是物质条件,而是想象力。针对“没时间打理”的都市痛点,蔡丸子提出“10分钟园艺法则”,即晨间为茉莉掐去枯叶、傍晚给龟背竹擦拭叶片,将园艺拆解为碎片化的治愈时刻。她还刻意淡化“名贵品种”的概念,反而推崇蒲公英、瓦松等“野草”的野性之美,甚至用一整章探讨如何在阳台培育可食用的紫苏与小番茄,让园艺回归生活本质。这种“去精英化”的书写,打破了大众对园艺的距离感。当读者看到书中那位用塑料瓶种出满墙绿萝的保洁阿姨时,突然意识到花园的真谛不在于面积大小,而在于是否愿意为生活注入一点绿意的巧思。

  在论述“花园如何治愈现代性焦虑”时,蔡丸子引入了“五感园艺”的概念。她发现,那些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屏幕焦虑的年轻人,会在触摸薄荷叶片的清凉、闻到迷迭香的芬芳、听到水滴落进石钵的声响时,不自觉地放松肩颈。书中记录了多个真实案例:抑郁症患者通过侍弄薰衣草花田逐渐走出阴霾,因为植物释放的萜类化合物能调节大脑边缘系统;都市儿童在触摸绒毛状的羊耳朵草、带刺的仙人掌时,建立起与自然的直接联结,这种体验是电子屏幕无法替代的;用竹筒接雨水、在窗沿挂风铃草,将自然声响引入日常生活,形成对抗城市噪音的“声音屏障”。更巧妙的是她对“缺陷美学”的诠释。书中展示了一张布满虫洞的荷叶照片,配文写道:“完美主义是园艺的天敌,那些被蜗牛啃食的叶片,恰恰证明这是一个有生命互动的生态系统。”这种接纳自然不完美的态度,暗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当我们允许玫瑰有虫洞、多肉长歪时,何尝不是在学习与生活的不完美和解?

  蔡丸子没有停留在园艺技巧的传授,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人与植物的精神联结。她在书中回忆童年与祖母共种向日葵的经历:“当我看着那些种子从泥土里拱出来时,第一次懂得生命需要等待。”这种记忆被转化为“植物教育学”的理论,通过观察玉兰从花苞到凋谢的全过程,理解生命循环的哲学;用多肉植物的休眠期类比人生的蛰伏阶段;坦然面对植物的枯萎,书中特别设计“悼念一株植物”的仪式——将枯萎的绣球花做成干花,埋入土中时默念“谢谢你曾照亮我的窗台”。这种将园艺与生命感悟结合的书写,让本书超越了普通园艺指南的范畴。当读者跟随作者的视角,看到她在癌症康复期侍弄的那盆虎尾兰时,突然明白花园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更是心灵的避难所与精神的修炼场。

  蔡丸子的文字自带一种泥土的湿润感,她描述清晨给多肉喷水时,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傍晚修剪月季时,指尖残留的花香如何随晚风飘散。这些细节让园艺从技术活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正如她在书中强调:“当你给绿萝换盆时,若能注意到新土的肌理、老根的走向,这便是生活的艺术。”本书的动人之处还有那些普通人的花园故事:北漂青年在出租屋窗台种出“空中草莓园”、退休老人用三年时间将小区废弃角落改造成共享花园、白领姑娘在写字楼隔断间用苔藓打造“微型森林”……这些案例讲述的正是在布满高楼大厦的城市里,花园已经成为一种对抗庸常的精神力量,成为现代人在繁忙生活中为自己开凿的一扇窗。

  读书至此,突然理解蔡丸子为何说“花园是生活的仪式感”,它让我们在浇灌、修剪、等待花开的过程中,重新学会专注与耐心,在观察植物荣枯的循环中,获得对抗焦虑的勇气,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生长出触手可及的诗意。这也许就是本书的阅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