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玉琢 坐拥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探索实践中开拓创新、标本兼治,努力实现“率先破解草原过牧”奋斗目标。
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面积达10063万亩,素有“牧草王国”之美誉。然而受自然气候波动、传统放牧模式限制及历史超载等因素影响,部分草原一度面临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压力。
为破解这一难题,呼伦贝尔市创建了“1+15+33”工作体系。从基础设施建设、执法体系重塑、生产方式转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饲草料生产加工、地域品牌打造、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方面因地制宜率先实践,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全市林草、农牧、宣传、公安、交通、人社、供销等15个部门全力配合,齐心协力,从“人防”+“技防”“四不两直”、外来牲畜管控,到发展饲草产业、推广舍饲圈养及生态养殖等方面,在解决草原过牧、促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上持续发力。
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关键在“管”。呼伦贝尔市系统梳理了全市国有草原、公共草场、林间草场及无草场户草场的管理主体、管理责任、发展方向,为全市草产业及饲草料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市树立起“科学利用生态草,有效增加饲用草,充分挖掘秸秆草,扩大生产精饲料”的饲草发展理念。
呼伦贝尔市将划定的9329万亩草畜平衡区和961万亩禁牧区全部实现“落地上图”管理,重塑生态执法体系,建强硬件、提升软件,形成“刑事司法+行政劝返执法”双轨并行机制。
今年春季休牧期间,呼伦贝尔市1000多名工作人员轮流值守,严防外来牲畜“夹带”进入。休牧期,全市办理违规放牧案件78件,查验转场牲畜102.51万头只,违规放牧指数从去年的40.12%,下降到今年的4.39%。
在产业发展上,呼伦贝尔市完善产业布局,提升收割和仓储能力建设、加工和销售能力建设、市场化主体能力建设,强化政策支撑、资金支撑、科技支撑、市场支撑,做到饲草饲料产量和质量“双提高”,实现草原生态修复和畜牧业发展“双赢”。
在推进系统解决草原过牧工作中,呼伦贝尔市在养殖方面采取“放牧+舍饲”“放牧+补饲”等模式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在生产经营方面开展现代化家庭牧场、“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智慧牧场、托养代养等多种模式;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依托大型养殖、饲草料生产经营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拓展延伸饲草料加工、畜产品采集、仓储冷链等环节。
呼伦贝尔市在4个牧业旗建设“高标准羊草生产基地+优质苜蓿示范基地”模式的多年生牧草生产基地,积极探索“以畜换草、以草换草、以粪换草、以钱换草”等方式置换饲草,为广大牧户提供“饲草银行”服务。
牧业旗传统放牧思维正逐步向现代化养殖模式转型。众多牧民主动摒弃“多养多收”的旧观念,通过草场整合、联户经营、村企合作等创新模式,■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探索“少养精养”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是自治区牧区现代化首批试点。这个嘎查将分散的羊群整合为标准化养殖单元,同步拓展克鲁伦营地旅游项目,实现畜产品增值与游牧文化传承双赢。嘎查合作社通过“冷季集中舍饲”模式,养殖成本直降30%。
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介绍,嘎查原有克鲁伦营地和一个家庭牧场,今年建起游牧文化基地,通过旅游来销售畜产品。社会化服务上,嘎查通过统购统销保障生产需求,包括打草、捆草、运输等服务项目。
从“靠天养畜”到“生态养殖”,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发展”,呼伦贝尔市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让草原重现水草丰美景象。
近几年,呼伦贝尔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草群高度、产草量三项核心指标稳居全区首位,草原植被盖度持续稳定在75%左右,天然草原饲草产量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区畜牧养殖需求。
系统解决草原过牧工作,给呼伦贝尔市牧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获得感。通过资源整合和发展嘎查集体经济,2024年,4个牧业旗集体经济收入、向集体成员分红分别增加8692.19万元、4824万元,试点嘎查实现人均分红1000至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