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内蒙古日报

醉美北疆秋 丰收正当时

日期:10-07
字号:
版面:第04版:盟市专线       上一篇    下一篇

赤峰市林西县大营子乡玫瑰种植基地的工人正在采集玫瑰花。 通辽市开鲁县徐华红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摘下丰收的果实。 内蒙古嘉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包装产品。 兴安盟科右中旗马连山果园的塞外红苹果丰收了。 王永生 摄 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牧民朝克巴达日呼家的草场迎来打草季。 呼伦贝尔垦区麦熟时节,连片的麦田等待收割。
  赤峰

  玫瑰满园香四溢

  □本报记者肖璐

  时下,市林西县大营子乡二八地村玫瑰种植基地进入采收季,连片玫瑰不仅为田间地头增添了生机,更成为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手指抵住花托,指间稍微用力,就能把玫瑰花完整采摘,这活儿轻松,一天能挣100多块,还能在家门口照顾老人孩子。”9月30日,二八地村村民于民说起在基地当“产业工人”的日子,满脸笑意。

  “谁能想到这片福山脚下的玫瑰地,3年前还是一亩收入不足千元的玉米地。”该村党总支书记黎海峰说道。今年,赤峰市林西县建设福山生态旅游区的脚步加快,按照景村结合、文旅融合的思路,先后到江苏、北京、山东等地考察玫瑰种植条件、经济效益,决心在福山脚下种植食药品种玫瑰丰花2号。

  “想法有了,但是落实需要大额资金,我们得到京蒙帮扶资金支持,为玫瑰产业发展注入了启动资金。”林西县大营子乡党委书记刘祥军介绍。

  有了资金,二八地村第一批玫瑰幼苗栽进土地,今年夏天,第一批玫瑰幼苗终于在福山脚下盛开,游客都驻足玫瑰地打卡留念。随着玫瑰产业的落地,二八地村的村民也纷纷参与到种植玫瑰的队伍中去。小小玫瑰花不仅成为福山脚下的特色风景,更成为村民致富的重要法宝。玫瑰基地建设以来带动周边70多名村民务工,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村集体增收60万元。

  “通过多次考察,看到大营子乡玫瑰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特别是联农带农成效明显,我们坚定继续帮扶大营子乡将玫瑰产业发展壮大。2025年投入京蒙帮扶资金240万元,用于玫瑰种植基地三期项目建设,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得实惠、获收益。”北京丰台区挂职干部、林西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光信心满怀地说。

  截至目前,二八地村玫瑰花种植面积达1600亩,每亩收益达5000元。玫瑰茶叶、精油、食品等产品正从福山脚下走进千家万户。“未来,二八地村的成功经验将向整个大营子乡推广,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打造内蒙古特色玫瑰品牌。”刘祥军说。

  兴安

  红果垂枝缀丰年

  □本报记者高敏娜实习生马旭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9月30日,走进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巴彦温都热嘎查,只见连片的果园铺展山野,红彤彤的鸡心果沉甸甸地缀满枝头,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果农们身影穿梭林间,熟练地采摘、搬运、分拣,忙碌中洋溢着劳动的欢欣与喜悦。

  “这片果园占地足足600亩!”果园负责人马连山满脸自豪地介绍道,“2020年我们决定种果树时,好多人不理解,觉得这事儿投资大、周期长、风险还高。但我们认准了这条路——只要科学种植、用心经营,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甜日子’!”

  园中形如鸡心、色泽鲜艳的小苹果,学名“塞外红苹果”,俗称鸡心果,是内蒙古特色林果品种。近年来,凭借其酥脆的口感、酸甜适中的风味,以及耐储存、不易落果的特性,逐渐走俏市场,成为群众增收的“金果果”。

  创业初期,技术匮乏、经验不足是马连山面临的主要难题。关键时刻,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伸出了援手,给予技术帮扶。“专家手把手教我们选苗、整地、栽植、修剪和防病虫害,还推广水肥一体化、高光效树形等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果苗成活率,让果树提前进入了丰产期。”马连山感慨万分。

  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综合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顾义明长期扎根一线,指导果农生产。她表示,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园,集成推广抗旱节水、林下复合经营等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有效帮助了果农降低投入、提升果品质量、稳定经济效益。

  步入果园腹地,可见果树行间防风、赤芍等中药材长势良好,绣球、百合等花卉点缀其间。“这是‘以园养园’的好办法。”马连山解释说,“林下种植既增加了额外收益,又起到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的作用,促进果树健康生长,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与此同时,果园也创造着显著社会效益,长期为15至20人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还成功培养出2名本土技术人才,为当地林果业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如今,兴安盟“塞外红苹果”种植面积已突破1万亩,盛果期亩均纯收入达9000元,实实在在成为广受果农欢迎的“致富果”。为进一步巩固产业成果,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不仅建立技术培训长效机制,还通过微信群实时推送果树管理信息,助力果农成长为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

  “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导种植户发展果品深加工,开发果汁、果干、果酒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塞外红’真正红起来、火起来!”顾义明信心满满地说道。

  乌兰察布

  玉米锁鲜地生金

  □本报记者海军

  金秋时节,乌兰察布市迎来鲜食玉米秋收季,各地抢收热潮涌动,加工企业满负荷生产,奏响“丰收之歌”。该市凭借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的优势,种出的鲜食玉米颜色鲜亮、品相好、品质优,目前种植面积、产量、加工能力均居全区首位。

  9月30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高新区绿色食品园区的内蒙古嘉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派繁忙。装满鲜玉米的大货车排队卸货,速冻甜玉米粒生产车间内,2条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玉米经剥皮、脱粒、去杂、清洗、漂烫、沥水、速冻、色选、包装等多道工序后入冷库,流程高效有序。洁净明亮的车间内,工人身着统一工装,在关键岗位精准操作,保品质。

  该公司总经理纪斌介绍说:“公司2023年成立,是一家集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总投资1.05亿元、占地面积33152.8平方米。目前2条生产线每天能生产速冻甜玉米粒200多吨,每天从附近旗县收购500多吨玉米,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年产能将达2万吨。”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还提供170多个岗位,多数工人是当地人。“我家是集宁区的,我大学毕业后来公司上班了,负责财务,工资一个月4000元。家附近有这样的企业很好,农民有地种,司机有货拉,我们又有工作,企业也能给当地带来税收。”该公司工作人员郭艳说。

  近年来,集宁区依托优势资源,围绕“补链、强链、延链”,引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预制食材等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区域性农畜产品加工集散中心。

  目前,乌兰察布市已建成20家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0万吨,产品涵盖速冻玉米粒、玉米棒、玉米汁、玉米罐头等,供应全国。另有4家企业在建,建成后加工企业将达24家,年加工能力达33.6万吨,鲜食玉米产业持续为当地发展注入动能。

  通辽

  椒红时节欢歌起

  □本报记者鲍庆胜

  通讯员胡建华

  又是一年收获季,“中国红干椒之都”开鲁县大地红装遍染,辣椒飘香。

  秋意渐浓,9月26日,通辽市开鲁县徐华红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500亩辣椒进入采收期。合作社负责人王紫艳穿梭于红彤彤的田间,调度100余人的队伍采摘装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亩产量现在看突破6000斤了,客商给的价格也比市场价每斤高出两毛钱,一亩纯收入超过2000块钱了。”王紫艳美滋滋地说。她告诉记者,自家的辣椒因为品质好,山东客商以高于市场价直接到地头收购出口。“我这是高抗病虫害的品种,辣椒整个生长期没打过任何农药,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检测了,无农残。”王紫艳说,标准化品控和水肥管理是辣椒品质好、产量高的关键。

  为从源头强化辣椒种植管理水平与质量安全,开鲁县今年发布红干椒标准体系61项、打造4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10万亩红辣椒全部实施“统一规范化种植管理、统一农业投入品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质量安全监测、统一产品安全追溯”的“五统一”生产模式。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出口农残超标问题,还让红鲜椒单产从5000斤提至6000斤,椒农亩均增收500元。

  标准化种植也让“开鲁红辣椒”市场话语权、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红辣椒出口产品企业从2023年的10家增至18家,出口额从8979万元跃升至3.5亿元。

  红辣椒,映红开鲁县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之路,也红火了农牧民的幸福生活。在王紫艳家辣椒地务工的郭景元,是百人务工团的领队,他感慨地说,开鲁县的红干椒产业是真正的富民产业:“从春栽到秋收入库,几乎全年有活干,靠这红干椒产业,我们一年平均每人都能收入三四万。”

  据了解,通过红干椒产业的拉动,全县共有6万户农民从事红干椒种植,5万多人依托红干椒务工收入3.6亿元。

  呼伦贝尔

  麦涌千层粮归仓

  □本报记者李新军

  通讯员刘新宇李光明

  金秋时节,呼伦贝尔垦区沃野鎏金,麦浪翻滚,秋收大幕全面拉开。

  风吹麦浪,麦浪阵阵香。哈达图农牧场公司34.22万亩作物进入成熟期,其中11万亩小麦已率先开镰。抢收关键期,第九连(队)实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优先抢收高风险地块,同步推进科学烘干处理。依托滴灌水肥一体化、小麦“一喷三防”等技术,实现农作物从田间管理到产后处理的全链条质量把控。

  三河农牧场今年播种面积达54.38万亩,作物种类覆盖粮食、油料和中草药等品类。通过技术攻关,该场克服北方寒冷、干旱等不利条件,3200亩黄豆喜获丰收,大垄双行技术种植的玉米预计亩产可达900斤。“多元种植+科技赋能+订单农业”的模式,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农机安全是秋收重中之重。古里农牧场在收割前,组建10支宣传小队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家中,普及农机操作规范与隐患排查知识,对全场200余台农机完成“拉网式”检修,整改隐患12处。秋收期间,在作业区还设立临时服务点,确保农机作业“零事故”。

  今年,呼伦贝尔农垦以“科技赋能、安全筑基”为核心,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强化科技支撑、筑牢安全防线,统筹推进粮食收获、黑土地保护和种业振兴,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锡林郭勒

  牧草沃野绿连天

  □本报记者张璐

  通讯员新娜布其

  呼钦特古斯

  金秋的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草原上,风拂草浪间满是沁人馨香。囊括内蒙古九大草原类型的沃土上,正迎来生态与牧业“双丰收”的盛景——牧草丰茂喜人,成群牲畜肥壮,牧户院中奶食飘香,一幅“草绿、畜壮、民富”的金秋画卷,在草原上徐徐铺展。

  在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苏木额日和图敖包嘎查,牧民朝克巴达日呼与萨仁通拉嘎夫妇在丰收季忙碌又充实。“今年雨水足、温度合宜,5000亩自家打草场加4000亩外租草场,亩产牧草从去年2捆半增长到4捆!”朝克巴达日呼笑着算起“丰收账”。目前家里已储备100多吨牧草,够60余头西门塔尔牛、200余只羊和100匹马安稳过冬,剩余牧草还能出售增收。

  朝克巴达日呼夫妇今年养殖收益同样亮眼,“每只羔羊均价超900元,家里的30头牛犊已顺利售出,余下10余头待售。”朝克巴达日呼说,他们还靠着售卖奶制品拓宽收入,家庭年收入有望突破20万元。作为“科班出身”的牧民,二人将大学知识融入养殖,走出了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牧业路,让日子过得既有底气又有奔头。

  牧民的丰收喜悦,源于扎实的生态“家底”。2025年1—9月,西乌珠穆沁旗降水量达320.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3.5%;平均气温5.7℃,较常年偏高0.6℃,温润适宜的气候为草原生长按下“加速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旗草群平均高度达22.3厘米,同比增长近40%;平均盖度63.2%,提升2.2个百分点;平均生物量104.6公斤/亩,同比增加24.1公斤/亩。从空中俯瞰,各类草原交织成翠绿的锦缎,为牧业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西乌珠穆沁旗立足优质草原资源,深耕生态养殖。2025年牧业年度,全旗牲畜存栏量达194.8万头只,其中183.3万头只实现天然放养,乌珠穆沁白牛、西门塔尔肉牛、乌珠穆沁羊、蒙古马等特色品种,已成为草原上响当当的“致富名片”。截至9月初,全旗已出栏牲畜41.33万头只,通过屠宰加工、活畜外销等多元渠道,让西乌珠穆沁旗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产业兴旺直接带动收益攀升,上半年全旗牧业现价产值达28721万元,可比价增速6.4%;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4元,同比增长3.6%,牧业“金穗子”结出了实实在在的“金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