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内蒙古日报

把青春倾注在希望的田野上

日期:10-07
字号:
版面: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孙柳

  一场秋雨过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的田野上满目金黄。小石砭村90后青年高海涛没有像父辈那样拿起镰刀,而是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屏幕闪烁,航线设定,无人机呼啸升空,为玉米地收割提供“科技指导”。

  “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咱是‘看着屏幕管农田’。”高海涛笑着说。他的身后,是合作社整齐停放的大型农机,“这些大家伙们,就是咱新农人的底气。”

  在内蒙古广袤的乡村牧区,无数个像高海涛一样的青年,用智慧和汗水写就发展故事。在田间地头、草原牧区、电商直播间……青春力量正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沃野新农人,智慧耕耘希望田

  “突突突……”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伊和塔拉嘎查的“兵支书”杨光,骑着一辆摩托车风风火火地穿行在村路上。他刚从一个牛舍检查完疫病情况,又要赶去新落成的“蚯蚓养殖车间”。

  “看,这种蚯蚓肥肥力足得很,拿去种水稻,产出的米品质非常高!”杨光抓起一把黑褐色的蚯蚓肥,向记者展示。几年前,正是他带头出资20万元,号召村民入股养牛。“当时大伙儿都犹豫,我就说,赔了算我的!咱当兵出来的,就得有个闯劲儿!”

  这份“闯劲儿”,让昔日的贫困嘎查如今产业遍地开花。黄牛养殖合作社、蚯蚓肥生产、水稻种植、蒙古包民宿都成了增收的“香饽饽”。

  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草原深处,记者见到了另一位“奇人”——德乐黑洪格尔。他正猫着腰,在自家草场上调试一个太阳能监控设备。“小时候看父母放牧太辛苦,就想着能不能改变一下。”如今,他拥有的“草场无线监控系统”“远程控水系统”等13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成为周边牧民的宝贝。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农机、新发明、新良种……这群有知识、有技术、有情怀的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截至7月,自治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0%。”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胡有林说。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云端新电商,畅通城乡致富路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正宗的草原风干牛肉,嚼劲十足!”在“青耘北疆”的直播间里,主播正热情洋溢地向网友推介家乡特产。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团委启动“青耘北疆”项目,项目串联起选品、主播、培训、基地、物流全链条,以标准化电商体系建设为北疆好物插上“云翅膀”。“青耘北疆”项目一经推出,迅速吸引了一大群有想法、有创意,又想为家乡出点力的年轻人。

  呼伦贝尔市创业者郭琪坦言:“‘青耘北疆’给我们提供了培训、平台和流量支持,让好产品有了直面全国消费者的机会。”

  截至目前,“青耘北疆”项目已累计培育青年主播超2000名,开展直播逾4900场,销售额突破1.1亿元。一根细细的网线,就这样为北疆好物架起了一座通往世界的“金桥”。

  放眼内蒙古,农村电商发展的“快进键”已被按下——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发布“草原村播”品牌,以“直播+”融合模式,探索牧区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辽市库伦旗通过开展电商培训、发展网红直播等方式,让农畜产品搭上“云端”快车,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呼伦贝尔电商产业园集电商企业孵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物流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助力2000多种特产在“云端”销全国;赤峰市巴林右旗连续两届电商直播节把羊肉卖成“顶流”……“北疆牧场”如今已遍布全国餐桌。

  近年来,依托“数字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政策,内蒙古把发展电商作为推动农产品上行、激活区域经济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平台赋能”模式,无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质产品被装进了“小黄车”。此外,内蒙古还通过建设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开展电商培训等方式,为从业者提供货源、物流、技术等全方位支持,让更多“草原创客”在数字经济浪潮中乘风破浪。正是在此机遇下,这批手握手机新农具、干起直播新农活的新农人,为农村电商发展注入了活力,农村电商已成为创业就业大舞台。

  乡间新治理,共绘家园幸福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年轻的治理者们,正用新的理念装扮家园,温暖乡邻。

  前不久,记者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联合村见到“村官”黄忠孝时,他正爬在梯子上,为村里新装的路灯做最后调试。“平安乡村监控平台建好了,晚上也亮堂堂的!”他指着村委会墙上的大屏幕对记者说,“你看,全村主要路口一目了然,乡亲们出门安心多了。”

  村民们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说起村里的变化:“黄书记来了以后,装了监控,修了广场,大家自发跳起了广场舞!”“乱倒垃圾的少了,主动打扫卫生的多了!”

  这样的变化正悄然发生在内蒙古的村落中,整洁的村容、智慧的村务、明亮的村道、艺术范的文化墙、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当越来越多的“青苗”扎根基层,乡土间不断涌动着青春活力。

  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韩家窝堡嘎查,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宇,带领母校的同学们来到村里,绘制了600米的“乡村振兴百米画廊”,把村规民约、道德规范等上墙进画,让乡村充满“艺术范儿”。

  而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黄河岸边的郝家窑村,满山遍野的葡萄架与沟壑纵横的独特地貌相映成趣,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则承担起了引导游客观光游玩的任务。

  暑假期间,内蒙古各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广阔农村牧区,通过开展推普助农、科普宣传、政策宣讲、环境治理、红色教育、支教支医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增色。

  如今,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农推官……众多年轻身影如繁星般散布在北疆大地。青年参与乡村治理,带来的不仅是新鲜血液,更是治理理念和方式的现代化转型。这批青年,有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得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我们这群人,就是要证明给大伙儿看,扎根乡土,一样能干出精彩名堂!”杨光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望着嘎查里成片的牛舍、稻田和格桑花海,信心满满地说。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正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中嘹亮的青春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