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内蒙古日报

月满家团圆 北疆烟火暖

日期:10-06
字号:
版面: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布音额尼尔乐薛来

  鲍庆胜杨洪梅

  实习记者贾雪

  盛世华诞逢中秋,北疆儿女归故乡。一句“都回来了”,便是这个假期最美的团圆。

  饭菜香、月饼甜里裹着欢声笑语,唠不尽成长收获的喜悦,聊不完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说不尽“小家”的和谐幸福与奋斗愿景,话不完“大家”的国泰民安与繁荣昌盛。这人间浓浓的烟火气,正暖意融融地浸润着北疆大地。

  人间至味是团圆

  10月1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沙尔利格嘎查,牧民花日的蒙古包里炊烟袅袅。这个国庆假期,花日迎来了最热闹的团圆时刻——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儿女陆续归家。

  “早就盼着这一天了!”花日一边麻利地往铜锅里下着手把肉,一边笑着看向屋外的儿女。9月30日傍晚,家住乌审旗的大儿子一家就赶回来,帮着母亲打扫蒙古包、准备食材,手把肉的香气从那晚便开始在院子里萦绕。10月1日清晨,小儿子哈斯一家从呼和浩特市驱车赶回,刚下车,哈斯的孩子就扑进花日怀里,脆生生喊着“奶奶”。远嫁外地的女儿一家也带着土特产准时回了娘家。

  正午时分,团圆饭正式开席。传统奶食、手把肉、烤羊腿摆满桌,旁边还放着儿女们特意带来的各式月饼和新鲜水果。花日给他们碗里挨个夹肉,他们则围着她讲着城里的新鲜事、工作的收获,不时还伴有孙辈们稚嫩的歌声。“现在日子好了,交通方便了,想团聚随时都能聚。”花日看着亲人,眼角的笑意藏不住,“中秋节一家人能在一起,比啥都高兴!”

  饭后,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看着国旗迎风飘扬。哈斯拿出手机,给母亲和孩子们拍了张全家福,照片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千里归家赏明月

  经过35个小时、两次转乘火车的王鹏飞,终于在10月5日14时来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汽车站。他望着公共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前旗?小佘太”几个字,眼眶慢慢地变得潮湿。这位在湖南大中矿业上班的河套汉子,背着塞满当地特产的行囊,■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踏上了魂牵梦萦的归途。

  公共汽车缓缓驶出车站。王鹏飞又忍不住打开手机相册:大女儿用河套面粉捏的玉兔、二女儿用画笔绘制的全家福、妻子腌制的酸黄瓜……一年没闻到家里的饭菜香味了,他摩挲着带给父亲的湖南武陵酒,脸上的笑意逐渐绽开。

  此刻,乌拉特前旗小佘太乡大十份村,王鹏飞的父亲王锁兵正蹲在灶台前调整火候,铁锅里烙着“三翻六转”式传统月饼,层层叠叠的面皮里裹着当地葵花籽、沙漠蜜瓜干。“娃就爱吃这口柴火香。”老人喃喃地说。

  “爸、妈,我回来了!”院门吱呀作响的瞬间,王鹏飞被扑来的两个女儿撞了个趔趄。厨房里蒸汽氤氲,母亲正在用河套小麦粉捏制面人,父亲往饭桌上端着炖羊肉。“还是咱这儿的胡麻油月饼香。”王鹏飞咬着千层月饼大快朵颐。

  暮色渐浓,一家人唠着、笑着,其乐融融。抬头望着天空的月亮,王鹏飞百感交集,原来最明的月色,还是裹着家人笑语、沾着饭菜香的故乡月啊。

  情牵故里谋发展

  中秋佳节将至,在外漂泊25年的臧宏,与妻子和8岁的小女儿,踏上了返回通辽的旅程。这是他时隔8年后,再次在团圆佳节回到这片魂牵梦绕的故土。2000年从江苏求学毕业后,他便赴北京投身汽车设计行业,一干就是20多年,如今在行业内小有成就。平日里他只能通过视频与家人分享生活点滴,中秋团圆的心愿,在心底藏了一年又一年。

  刚进通辽市区,臧宏便被眼前的变化震撼——曾经熟悉的街道如今高楼林立,店面规整有序,陌生中又透着亲切。更让他动容的是,亲友们早已在老字号饭店订好包厢,点满了他爱吃的饭菜等着他。

  深耕汽车设计领域的臧宏有个心愿,他希望从家乡吸纳人才、输出技术,带动家乡发展。饭桌上,他聊起这个想法,大家纷纷点头支持,有人提议可以帮忙联络本地院校,有人表示愿意帮忙宣传。

  这个假期,一家人聊工作、聊生活,聊变化、聊发展,聊对未来的期待……臧宏和妻子约定,今后争取每年都回老家看看,每一个中秋,都能与家人共享这份团圆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