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郝佳丽 12位农民工来免渡河镇捡土豆,工资一直未结算,指导他们收集证据、准备材料;71吨南瓜卖掉后对方未付款,农民咨询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10月4日,在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免渡河司法所锻炼的青年律师刘胜男忙着整理工作日志,电话回访有法律需求的群众。
刘胜男来自浙江省杭州市,为响应司法部“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号召,今年8月底,她怀着对法治事业的热情来到牙克石市,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很多朋友问她,为什么选择远离繁华都市,奔赴北疆小镇?她的回答很简单: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法治的均衡发展尽一份力,让法律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保障。
在免渡河镇,她每天面对的是群众最真实、最迫切的法律需求:农民工讨薪、土地争议、婚姻矛盾……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法律,眼里既有迷茫,也有期待。“我渐渐明白,在这里,律师不仅是服务者,更是法治意识的‘播种人’。”刘胜男说。
就在前几天,韩女士带着满脸忧愁小心翼翼地走进免渡河司法所。她称,丈夫病重昏迷,■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家里借出去的钱迟迟要不回来,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刘胜男耐心倾听她的困难,并用通俗的语言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教她如何收集证据、怎么维权等。经过一番讲解后,韩女士脸上露出宽慰的笑容。“每一次答疑解惑都连着民心,每一次服务都传递着法治温度。”刘胜男告诉记者,这个中秋国庆假期,她选择留在牙克石,希望帮助更多群众解决法律问题,“虽然不能回杭州与家人团聚,但每当想起那些得到帮助后眉头舒展的乡亲,我就觉得很欣慰、很有成就感。”
这几日,刘胜男通过走访、线上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了解群众的法律需求,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这个长假将成为我非常难忘且有意义的假期。这段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律师的价值,也让我感受到了法治的另一种温度。我会安心扎根这里,用心解决群众的法律难题,为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贡献一份力量。”刘胜男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