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云梅
今年国庆假期恰逢中秋佳节,阿尼帕·阿力马洪的家里又热闹起来了。“每到春节、古尔邦节、中秋节等节日,在外地的家人都会尽量赶回青河县看望妈妈。”阿尼帕的女儿热阿合·阿比宝说。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阿尼帕和丈夫共养育了19个孩子,其中10个是他们收养的来自不同民族的孤儿。如今家里已经四世同堂,200多人了。
从两个人组建的小家庭到200多人的大家庭,阿尼帕一直用真爱呵护着家人,同丈夫一起把小家庭的爱写成了一首民族团结的诗。
21岁那年,阿尼帕婚姻的小船起航不久,双亲突然相继离世,从此阿尼帕带着6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既当姐姐又当妈妈。
1963年,阿尼帕的邻居牙合甫夫妇相继去世,留下了3个未成年的孩子。阿尼帕给他们送吃的,帮他们洗衣服,依稀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曾经相继失去双亲的自己。有一天,看到孩子们在捡垃圾,阿尼帕毫不犹豫地将3个孩子接回了家。“只要我们有口饭吃,就能给这3个娃娃一口饭吃。”阿尼帕对丈夫说。
那时,阿尼帕的第二个孩子刚出生不久,家里一下变成了13口人,却只有两床被子、两个枕头和一床褥子。
为了维持生计,阿尼帕的丈夫白天上山放羊,晚上负责宰羊。他把宰羊时剩下的残次羊皮背回家,阿尼帕把大块的羊皮接成被褥,小块的羊皮做成袜子、手套。零下40摄氏度的寒夜,夫妻俩在中间,男孩女孩分睡两侧,13口人合盖20多斤的羊皮被,再没有人觉得冷了。
回族姑娘王淑珍1977年冬天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员。当时王淑珍只有11岁,在外流浪多日,她的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阿尼帕见到她,一把将她搂在怀里:“可怜的孩子,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阿尼帕支起家中那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烧热水,给王淑珍洗澡,拿出全家都舍不得吃的白面给她做饭吃,然后带着她辗转求医,每天帮她洗头、涂药。王淑珍的病治好后,一头扎进阿尼帕的怀里,大声喊着:“妈妈!妈妈!”
不久,王淑珍的哥哥和两个妹妹也走进了阿尼帕的家。“这个家再穷,也是一个可以挡风遮雨的地方,家里的大门永远为你们开着。”阿尼帕说。
阿尼帕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2012年,青河县人民政府在阿尼帕家老屋原址上,建起了新疆首个以道德模范事迹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家里那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默默讲述着阿尼帕一家幸福的故事。
2014年,以阿尼帕事迹改编的电影《真爱》在全国上映,这份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血缘的真爱播撒向更广阔的天空,感动着更多的人。
真爱就是温暖的怀抱、可口的饭菜、真心的疼爱,是千难万难都始终给予的支撑和力量,是无家可归时撑起的那片天。
如今,阿尼帕收养的最小的孩子金雪莲也已经出嫁。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走得有多远,孩子们始终牢记妈妈的叮咛:永远把党和国家放在心里,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添砖加瓦。
今年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的沧桑巨变让86岁的阿尼帕感慨万千:“如今,生活困难的人能得到及时帮扶,医疗也有保障,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阿尼帕也为祖国和家乡送上了深深的祝福:“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愿新疆越来越美好。”这一刻,阿尼帕的脸上写满了骄傲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