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新疆日报

一台电影放映机里的红色力量

日期:10-08
字号:
版面:A03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琳

9月27日,夜幕初降。奎屯市团结街道龙溪里社区广场上,老人、年轻人和孩子,带着从自家搬来的小板凳,等待电影《三进山城》开场。

调整焦距、音量,61岁的唐恩新双眼盯着前方的幕布,手底下的动作时缓时快。

“唐师傅,啥时候开始啊!”一名年轻人凑过来伸长了脖子问道。

“快了,快了!”唐恩新笑呵呵地说。

话音刚落,《三进山城》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出现在了幕布上。大人们赶紧伸出胳膊,一把将玩耍嬉闹的孩子摁在板凳上,“别说话,电影开始了。”小广场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夜幕中,观众脸上闪烁的光影随着镜头跳转忽明忽暗。唐恩新站在放映机旁,影片中的画面倒映在他的眼镜片上。

“几十年了,我已不记得放过多少场《三进山城》《太行山上》《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等红色电影,但观众们的表情和动作,却始终忘不掉。”唐恩新说。

“咔哒”“咔哒”,随着胶片转动,唐恩新的记忆被拉回到1980年。

那时,只有十几岁的唐恩新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25团电影放映员,他常常背着放映机下连队,给职工们放电影。挂银幕、修机器,他样样都学,也样样都能干。

“只要听说要放电影了,大家都会放下手里的事,拖家带口天还没黑就在场地上等着。”唐恩新一出现,就成了全场的焦点,“所有人的眼神都跟着我转,虽然没人催促,但我尽量手头快一点。”

《小兵张嘎》《地雷战》《血战台儿庄》……抗日英雄的故事总能让人热血沸腾,欢笑和泪水交织在一起,有时候一部电影放到最后,不等到放映机的灯关了,谁也不愿意散场。

当看到《三进山城》电影里八路军侦查员被捕的镜头,坐在人群中的赵晓洪抹了抹眼角的泪:“八路军为了打敌人、救乡亲,把命都豁出去了,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好日子。这些,我们都不能忘。”

当看到八路军连长率领战士进城侦察敌情、与敌人斗智斗勇时,年轻的观众拍手称快;当看到八路军进城炸毁敌军弹药库,再次进城全歼敌人时,孩子们的叫好声此起彼伏……观众们的思绪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而跌宕起伏。

“电影不只是娱乐,更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精神与历史记忆。”唐恩新回忆,2005年,他买了一台淘汰的电影放映机,修复后第一时间在工厂给工友放《地道战》,“看到老百姓团结一心用智慧战胜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工友们激动地从凳子上站了起来,大家还一起唱起了电影的主题曲。”

2006年,唐恩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坚定了“用光影传递信仰”的使命。平时,他坚持每周给工友放一场电影。遇到“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日子,红色电影更是场场不落。

2022年,唐恩新找到龙溪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倩,表达了打造“流动电影院”的想法。

“党员带头给群众送红色电影,既丰富文化生活,又传承红色文化。”杨倩当场拍板,不仅在党群服务中心腾出能放50个座椅的放映室,还帮唐恩新组建起一支20人的“车轮上的红色放映员”志愿服务队。

那一年的“八一”,志愿服务队首次放映《闪闪的红星》。影片落幕灯光亮起时,奎屯市第六小学的狄佳伦和小伙伴们兴奋地围着放映机追问:“唐爷爷,太好看了!下次放啥电影?”

不知不觉中,影片《三进山城》进入了尾声。直到银幕上出现“剧终”两字,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观众们才缓缓起身,却不愿离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截至目前,“车轮上的红色放映员”志愿服务队已放映红色电影80场,足迹遍布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等,惠及1万余人次。

“咔哒”“咔哒”,胶片在转动中穿越时光,传递出浸润人心的红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