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10月3日清晨,56岁的郭同心小心翼翼地将《武松打虎》《金斧头》《小兵张嘎》等剧目的牛皮皮影道具逐一放进特制行李箱,牛皮雕刻的道具泛着温润光泽。这些陪伴他多年的“老朋友”要跟随他前往距离乌鲁木齐市800多公里外的若羌县。在那里,郭同心将和两名徒弟一起,为当地演出两场皮影戏。
“每次远行都是一次播种。”郭同心感慨。他和徒弟们一起把大大的行李箱装上车,除了道具,三个人的行李都很简单。他没有去过若羌,对若羌有多远也没有太清晰的概念,但这次应该是他迄今为止去过的最远的地方。
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糖塑的传承人,郭同心的非遗传承之路始于童年记忆。他的爷爷是河南民间技艺表演者,皮影的灵动、糖画的甜香、面塑的精巧,是他最温暖的童年记忆。20世纪90年代,郭同心在塔城开店时,重拾糖画技艺。当他把糖画粘在糖葫芦上,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在生意红火的同时,他也意识到,爷爷传下的这些技艺不仅是谋生手段,还承载着更大的意义。
此后30多年,郭同心多次赴河南、东北等地拜师学艺,将皮影戏、糖塑、面塑等技艺融会贯通。后来,他开始收徒,将这些技艺传承下去。
随着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非遗,郭同心坚守传统文化的信心越来越足。新疆农业大学“糖影绘梦”社会实践团邀请他担任指导老师,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胜利路街道羊毛湖社区则免费提供场所,帮他建起同心民间技艺工作室。而请他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表演的邀约更是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每年几场,到现在的几十场。特别是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时,各种邀请排得满满的。有一年春节,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差不多每天都有演出。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郭同心几乎每周都有表演,“以前是我找舞台,现在舞台找我。”郭同心说。
到了这个岁数,郭同心体力大不如以前,频繁的外出演出对他而言并不轻松。由于演出费用不高,为了节约开支,他尽量缩减演出队伍——队伍越小,成本越低,但他个人承受的压力就越大。但是,郭同心从不挑剔,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承接下来,特别是进社区演出,他次次不落。看到居民尤其是孩子们这么喜欢皮影戏,郭同心和他们一样开心。
郭同心念念不忘的是2023年在兵团第十二师的一场演出。当时演出的是《小兵张嘎》,当汉奸的鞭子落在嘎子奶奶身上时,台下小朋友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啊”的惊呼,每打一鞭,孩子们就惊呼一次。演出结束,一位老人拉着郭同心的手动情地说:“这戏好啊,要多演出,让孩子们看。”
这些年,除了演出传统剧目,郭同心还创编了《沙枣树传奇》等剧目,演出效果非常好。
在若羌的两场演出结束后,郭同心和徒弟们从若羌返回,恰逢中秋节,他们又一次错过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不能过节没关系,只要有演出,能让更多人了解皮影戏和糖塑,就比自己过节更有意义。”郭同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