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上,一台名为“跃进”的红色24马力轮式拖拉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大家纷纷与之合影留念,了解这个“铁疙瘩”背后的光阴故事。
它是1958年新疆生产的第一批拖拉机,不仅实现了新疆农机制造“零的突破”,更成为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拖拉机图案的原型之一。
在“跃进”牌拖拉机诞生之前,新疆的拖拉机大多依赖进口,总数仅350余台,这对于新疆广袤的耕地而言,可谓杯水车薪。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粮食总产量仅110万吨,人均口粮不足200公斤,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280公斤温饱线,离400公斤安全线更是遥不可及,没有机械化,新疆人吃饱肚子都是奢望。
而现在,新疆农业特有的“几何美学”频频上演。10月初,天山南北广袤棉田正竞相吐絮,一望无垠的条田里,先进的智能农机装备正在开展规范集约的采收作业。仅在今年夏收期间,新疆就投入1.4万余台联合收割机参与作业,“农机担主力”已在70年后的今天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
如果不是一件展品,这样一台老旧的拖拉机可能早就变成了废铁。然而,若没有这些“老古董”,新疆农机事业跃进式的发展也就没有了起点。
回望70年风雨征程,新疆农机从依赖进口到走出国门,农业机械化水平从农机代替重体力劳动到农业生产实现自动化采收,再到如今实现农业生产全程自动化精准控制,机械化像一台有力的引擎牵引新疆现代农业实现科技腾飞。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55年至1980年间,新疆农机工业从制造半机械化农机具起步,组建了以十月拖拉机厂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农机制造骨干企业,并在各地陆续建立农机修造厂和农机供销体系,加快了农机具的普及,使新疆农业种植从以往完全的人畜为主,逐步向机械化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机工业重点转向生产中小型农机具,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精少量播种、铺膜播种等机械化作业。上世纪90年代后,新疆农机发展进入市场引导阶段,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收获机械得到了重视和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为适应新疆农作物结构调整,逐步实现粮食、棉花、番茄等大田作物联合耕整及机械化采收,导航、滴灌、无人机等机械化作业开始起步,农业生产逐步进入自动化程度高、精准作业能力强的智能化时代。
进入新时代,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力拉动下,新疆高端农机制造业逐步兴起,推动农机装备向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新疆持续加大对林果业、畜牧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机械装备的补贴和推广力度,落实农机补贴惠民政策,植保无人机等一批智能化程度高的农机装备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新老装备不断交替更新的动态过程。2020年以来,新疆加力扩围实施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全区引导农户主动申请报废老旧农机6.9万台,兑付补贴资金2.5亿元。全区100马力及以上大型拖拉机增加2万台,大型智能打包式采棉机总数达4600余台,基本完成对老旧箱式采棉机的迭代升级,淘汰老旧犁、联合整地机、播种机等农具4000余台,全区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形成了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
截至2024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66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新疆还成为中国农机出口的重要基地,本地企业自主研发的采棉机、犁具等产品凭借高效率和高性价比,持续扩大在中亚各国、俄罗斯等地市场份额。
在农业机械化的保障支撑下,新疆粮、棉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466亿斤,成为全国可调出粮食量最多的产销平衡区;棉花总产达568.6万吨、占全国的92.3%,连续32年居全国第一,新疆正从昔日荒漠戈壁变成国家的“塞上粮仓”。
在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浪潮中,“跃进”牌拖拉机的使命已经结束,但它开启的新疆农业机械化跃进之路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