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 物 志
中国自古以来是以农业立国,粮食的生产和储备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通过这件汉代陶仓一起来领略古人的藏粮智慧。
收藏于张家川县博物馆的这件汉代陶仓,顶部呈伞状,圆筒身,底部有三足,整体施釉。从这件陶仓的器型大小和规格判断,该陶仓应该是随葬的明器,不是真正存放粮食的实用仓。陶仓作为明器,最早发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墓中,出土地主要集中在秦人活动的关中地区。
汉代陶仓之所以会非常盛行,一方面,汉代的先民有着“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陶仓作为明器正是墓主人拥有粮食、土地等财富的象征。另一方面,西汉初年朝廷实行“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与此同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播种工具“楼车”大大地推动了汉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粮食储备的充盈。伴随着粮食产量和粮仓修建数量的增加,以陶仓作为随葬品自然而然就多了起来。
汉代陶仓的设计非常科学,陶仓大多具有仓顶,多数四面出檐起到防雨的作用。仓底主要有三种建造形式,有足式、干栏式和平地式,起到防潮湿和防鼠的作用。为了避免储粮环境潮热、粮食生虫变质,粮仓一方面仓体较厚,开设较少的仓口或门窗,以此增加密封隔潮性能。另一方面粮食收仓后会有一个后熟期,需要伴随呼吸作用才能完成,因此还要在粮仓上设置气孔和天窗,利于粮仓内通风散热、调节温湿度,保障粮食不易发霉或生虫。
这件陶仓虽然历经千年岁月,但仍散发着艺术的光彩,它不仅是一件陪葬品,更是汉代社会富庶的缩影。 (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