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天水日报

杯从故乡来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04版:日报四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 黎洁

  陇上多玉,武山鸳鸯玉产量最大。武山多山,少见鸳鸯。而我第一次与鸳鸯结缘,完全是一段偶遇。
  那时,我和先生正热恋着,周末计划乘火车回武山,却因交通问题错过了班次。
  正如木心先生说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回家的火车也是一日一趟,错过就没了。
  正当我们为误车而沮丧时,一辆货车缓缓停靠。一节空荡的平板车厢上,坐着一位老人。先生上前与他交谈,得知这是趟经停洛门的慢车,老人热情邀请我们搭乘,我们欣然应允。
  那是生平第一次坐货车。我们背靠背坐在车厢里,终于看清老人的模样。他脸色红润,头发和胡子都白了,扎着高高的太极髻,穿一身黑袍。右手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棍子,左手搭在腿上的包袱上。他静坐如禅,仿佛一位随时都会起飞的时光老人。老人很健谈,具体聊了什么,现在记不太清了。只记得他说自己常年在外漂泊,走到哪儿家就在哪儿,还叮嘱丈夫要好好待我。他说:“愿意跟你吃苦的姑娘,是你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货车不是站站都停,只在会让车时才短暂停下。我多希望能在洛门站停靠啊,可它偏偏没停,连武山站也没停。车速快得吓人,不然我真想跳下去。没办法,只好听天由命。幸好,没多久货车就停了下来。
  告别老人,下了车,这才发现已经到了鸳鸯站。原本沮丧的心情一下子亮堂起来。鸳鸯!也许是天意吧,我们决定去鸳鸯镇转转。从小就知道鸳鸯玉,说不定这镇上真能找到呢。
  进了镇,才发现是背集,没有集市,没见鸳鸯玉,就连人也很少。
  偶然遇到一位老乡,我问他附近有无大的玉雕市场,他告诉我山丹镇山丹村有个专门生产玉器的厂子,就是武山工艺美术厂(也叫山丹工艺美术厂),离得不远,正好顺路带我们过去。我们高兴地跟着他去了。可惜是周末,厂里没人,只在院子里看到一些石料。
  多年后,当我再想去武山工艺美术厂,却发现它已经不存在了。走到山丹村另一头,老远就能听见电锯声一阵接一阵。一问才知道,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玉雕。制作玉器要经过采石、选料、造型、雕刻、定型、抛光等几十道工序,其中采石和雕刻是最关键的环节。
  采石是第一步。一位刚下班的矿工说,高品质的玉矿稀少,分布零散,不适合机械作业。勤劳的矿工就用钢钎和锤子,一点一点把石料凿出来,再背过河,运到作坊去卖。能否挖到好石料,全凭运气。运气好时,一块石料可以挣个万把块钱。运气差时,几个月都没啥收获。
  抛光是最关键,也是最后一道工序。普通杯子的制作全靠打磨。师傅要拿着杯子在机器上反复打磨七遍,直到杯壁厚度降到1毫米左右。打磨时,要十分仔细,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夜光杯的要求更加严格,杯壁必须打磨到0.8毫米,再薄一点就会碎裂。
  武山产玉,素有“众山皆藏玉”的称誉。早在1712年的《宁远志》里,就记载着峡谷蕴玉,说的就是武山鸳鸯峡出产的玉石,所以又叫鸳鸯玉。作为一个喜欢旅游的人,我去过不少地方,总能看到卖武山鸳鸯玉的店铺。西安碑林博物馆里,秦始皇用过的碗和酒具都是用这种玉做的。武山的玉雕不仅价格实惠,种类也特别多。除了“夜光杯”系列,还有各种人物雕像、山水花鸟、动物造型,以及文房用品、玉奔马、 酒具茶具、玉碗、象棋、花瓶、香炉、大小角杯、首饰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以武山红色文化及丝绸之路为题材的雕刻作品——红船、草鞋、狮子盖香炉、古道石窟、伏羲鼎、马踏飞燕、三足炉与十二生肖等,凭借其精湛的雕艺、绝妙的设计和独特的光泽,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特别是鸳鸯玉双龙杯,做得特别精美,曾被国家领导人当作重要礼物,送给访华的尼泊尔国王。
  鸳鸯玉夜光杯的诞生,既得益于武山得天独厚的玉石资源,更与当地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密不可分。
  武山人的酒文化与其尚武精神一脉相承。红白喜事要喝酒,朋友来了更要喝。哪怕没菜也要干喝几口,待客首先要喝好。怎样才算喝好?喝高了才算好。武山人好酒,几乎家家都能喝酒,喝酒必划拳,当觥筹交错声,淹没在一浪高过一浪的酒令声中,最后喝到酩酊大醉,才罢休。
  家父年少时习武爱酒,八十岁了还养生健身、给人看病,除了腰腿不灵便,其余都好。我受家父影响,凡吃肉必喝酒,也不多喝,就喝一小杯,解腻,但在外面却从不喝酒。
  有次和发小去外村参加婚礼,发现有女人做干盘(招呼客人的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短发大姐,只见她左右开弓,喝酒猜拳,生生喝翻了一大桌子人,还能笑嘻嘻地招待其他客人。
  酒壮英雄胆,英雄必爱酒。武山自古多豪杰,庞德便是其中翘楚。四门镇的庞家花园、上马石等遗迹,无声诉说着这位猛将的传奇。襄樊之战,他箭无虚发,一箭射中关羽前额,威震三军。兵败被俘后,他宁死不屈,最终慷慨赴死。曹操感其忠烈,追谥壮侯。至今,人们仍能 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他当年的勇武与气节。
  武山人喝酒,一开始是碗,后来是平底小酒盅。为了满足祭祀、庆典、婚宴等高规格的宴会,就有了鸳鸯玉夜光杯。
  几乎每个地道的武山人家,都有一两套鸳鸯玉夜光杯。我自己就有两套双盏的,一套浅绿,一套深绿。后来,朋友又送了我两套12盏的,一套翠绿,一套墨绿。这些杯子纹理天然、晶莹细润、造型精致,薄得跟蛋壳似的。看着它们,我对武山夜光杯的喜爱又多了几分。
  小时候,父亲喝酒用的夜光杯是淡绿色的,虽然也是高脚杯,但杯底没有明显的圆弧,底座看起来有些厚重,这大概是最早的工艺了。有意思的是,这几套夜光杯,不仅纹理各不相同,连绿色也绿得各有特色,没有重复。
  有位在国外生活的亲人回来探亲,临走时,因为要过安检,他推掉了大家送的很多礼物,唯独收下我送的一套8盏夜光杯,说是国外的朋友特别喜欢。我心里很高兴,一来觉得这夜光杯确实好,既能用、能看,还能送人、收藏,是送礼的上佳之选;二来也说明,武山的夜光杯早就走出国门,名声远扬了。
  好杯配好酒,阆苑有仙葩。我的两套双盏,浅绿的喝白酒,颜色清爽,酒液透亮,吃中餐时喝最合适,一口下去,酒香顺着喉咙滑进胃里;深绿色的喝红酒,颜色浓重,酒色像紫水晶,吃西餐时,抿一口,一丝惬意滑过心扉。
  睡前一杯葡萄酒,滋补又养颜,偶尔也会有调皮的月光,从窗户溜进来,点亮夜光杯,盈盈仙气升。邀月共饮,影随月动,最是千古人间。想家了,浅酌一口,有浓烈的乡味蔓延开来,手指玩摩处,有如母亲肌肤般绵润。
  一声苍老的醉语自邈远而来:杯从故土来,月是故乡明?
  我知道,这是庞德将军正把盏夜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