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天水日报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03版:日报三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 王三义

  若干年前,我答应刘启昌老师,查找他六世祖刘杭的生平业绩及政途事略。后来的查找颇费周折。我调离山西,事实上终结了文科教授应有的悠闲,卷入上海高校飞速旋转的车轮中。我虽是历史科班出身,但研究的是外国历史,整日埋头啃外文资料,完成规定的课题任务,此“主业”就占据全部时间。
  当时,之所以信心满满地答应刘启昌,是因为我帮他查找七世祖刘养锋的资料比较顺利。彼时我任教于山西大学,在李嘎博士和他的研究生协助下,很快找到了刘养锋任职山西的史料。我把史料交给刘启昌,也写了一篇题为《为政有绩 泽被儒林——造福山西的清水籍官员刘养锋》的文章(后来在《天水日报·陇右周刊》发表)。
  查找刘杭的史料,也是兴趣使然。刘杭是光绪丁丑科进士,即光绪三年(1877年)的进士,那年殿试的状元是王仁堪(字可庄)。我对王仁堪的生平事迹熟悉,因为我的导师王敦书教授就是王仁堪的曾孙。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我多次听导师讲起福州西清王氏的显赫家世,也读过导师撰写的文章,印象深刻。查找家乡清水县的历史名人刘杭,同时重温导师曾祖父王仁堪的事迹,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刘杭任职于贵州的州、县,担任过贵州乡试同考官,这个信息使我联想到南开大学创建者严修(字范孙)先生。严修曾担任贵州提督学政,被誉为“清代为贵州文化教育作出贡献”的三位人物之一(另两位是洪亮吉和程恩泽)。我读书期间南开大学“范孙楼”竣工,印象中在历史系图书馆见过严修的著述,如古近体诗存稿、日记影印本,只是没有翻阅和细读。我在没弄清严修任职贵州提督学政的具体时间的情况下,想当然地以为刘杭和严修有工作上的交集,所以惦记着从严修的日记和信札里找线索。
  有关刘杭的基本信息不难获知。1877年的进士名单见《光绪三年丁丑科会试同年齿录》,从江庆柏编著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就可以看到。由于收录人物多,在表中第173页只有一行信息:“刘杭(1825—?),字霞舫、贻屏,籍贯甘肃清水,光绪三年丁丑科会进士。”现在有清代档案的数据库可查,1877年的新科进士名单是完整的,在《清德宗实录》卷51(光绪三年五月十日)能清晰看到刘杭的名字。刘杭考中进士的题名录,在光绪《平远州续志》卷3《秩官志》和民国《清水县志》卷10《选举志》都能查到。
  陈文新主编的《〈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第959页,列举了吏部拟定的“内阁中书用”进士名单,和“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的进士名单,后一个名单的第八行有刘杭的名字。赵禄祥主编的《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上卷)》第397页有信息:“刘杭,清代书法家。甘肃清水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工书法。”
  如果能找到刘杭的奏折、日记、书信等,应该是最珍贵的史料,可惜这些都不易查找。我询问过清史专家,清代档案中保留下来的官员奏章较多,但主要是清末总督、巡抚、御史的。我记得,导师说过他家的族谱完整,曾祖父王仁堪生前的诗文,被祖父王孝缉收入《王苏州遗书》,而奏章、日记和书信多散佚。王仁堪曾任镇江知府、苏州知府,而同科进士刘杭任职偏远地区的州县,刘杭的著述或日记、书信未保存下来并不奇怪。王仁堪《王苏州遗书》卷8《奉使纪程》中提及,光绪十一年王仁堪充任贵州乡试副考官,兴义县令刘杭曾参与襄校,这也是一则重要信息。
  在邵滨军主编的《历代灯谜赏析》第618页,有16条灯谜注明作者是清代刘杭,摘自《百二十家谜语·霞舫谜语》。我们今天已不懂出谜题的规则,例如“我爱夏日长(《左传》句);以盾为才”,不知哪个是谜面,哪个是谜底。
  在《天水市志(下卷)》(天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第2774页的表中,也只有基本信息:“刘杭,清水,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贵州兴义知县。”相对详细的还是《清水县志》(清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第1050页的文字显示:“刘杭(1825—?),字霞舫,号亦贻,男,汉族,养锋之子。清道光己酉(1849)拔贡,同治庚午(1870)副魁,光绪乙亥(1875)举人,丁丑(1877)进士。历任贵州贵定县知县,都江厅同知,兴安州知州;补授兴义县知县,屡充贵州乡试同考官,推荐选拔者多为名士。”这一段相对完整的信息,来源于民国时期的《清水县志》。
  在可以查到的信息中,也出现一些歧义。其一,刘杭字霞舫是可以确定的,但“号亦贻”和“字霞舫、贻屏”,还是不一致。其二,仅民国《清水县志》中“刘杭是刘养锋的侄子”,其余各类资料中都显示“刘杭,刘养锋之子”。其三,关于刘杭中进士的“光绪丁丑科”,有的地方则误为“光绪乙丑科”。例如,在《清水文史第1辑》(清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有篇文章《清风劲节忆墨香——怀念美术老师刘锦帆》,作者刘云青、王皓平。文章开头提到:“刘宗汉(1903年—1970年)字锦帆,光绪二十九年生于清水红堡乡刘家沟一个中等农业家庭。他是光绪乙丑科进士、任过知县、知州的刘杭公的曾孙。”其四,新版《清水县志》中的“补授兴义县知县,屡充贵州乡试同考官”,前半句是表示任命的“补授”,后半句是表示长期职务或事务的“屡充”(多次担任),民国版本的《清水县志》没有句读。这里如果要添加句读,应是句号或分号,表明两个不同的信息。其五,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题名目录,可知刘杭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月去世。补授兴义县知县在光绪十年(1884年),署理平远州知州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此,《清水县志》将来重修时应添加这些重要信息,尤其卒年。其六,我怀疑《清水县志》中的“兴安州知州”有误,因为贵州省没有兴安州。起初推测,或许应该是“正安州”。最后查证,刘杭在贵州的“平远州”任知州。
  兴安州这个名称,一是陕南的兴安州,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升为兴安府(辖六县三厅),辖区与今安康地区相近;一是在广西桂林有兴安县。我起初推测,刘杭任职从贵州到桂林,是可能的,但兴安县从未成为兴安州,所以不符合。如果刘杭曾赴陕西的兴安州任知州,信息也不相符,因为清代乾隆至光绪时期这里都是兴安府,而不是兴安州。
  当然,最关键的,要找到刘杭在贵州任职期间的史料。刘杭相对固定的任职地点在贵定县、都江厅、平远州、兴义县。贵定县今天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清朝沿用的是明朝的县名“贵定”(新贵县和定番州的合并),在贵阳府范围内。1949年成立的贵定县人民政府,一度属于贵阳专区,可能查找《贵阳府志》会有点线索。都江厅是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升格的厅级政区,辖区较小,1913年废除厅建制改置都江县(后与三合县合并为三都县)。光绪时期都江厅归属于哪个府或州,缺资料,不知道该查阅哪本地方志。平远州在道光朝始修地方志,光绪朝《平远州志》应该不会中断。兴义县的辖区范围虽有变动,但光绪时期无疑归属兴义府,查阅《兴义府志》即可。
  确定要查找《贵阳府志》《兴义府志》《平远州志》后,我先委托贵州大学吴倩华老师,让她帮忙。她和我一样研究世界史,并不研究晚清的地方史,便又委托本校研究文献的老师,在贵州大学图书馆查找,也动员了图书馆里的熟人帮忙。可惜,都没查到有价值的资料。首先,《贵阳府志》中关于贵定县知县刘杭的历史记载没查到,也没找到《平远州志》。其次,《兴义县志》中只提到光绪年间任职的“刘沆”,估计是把刘杭的名字弄错了。《兴义市志》是改革开放后新编的(1978年—2006年),未找到清代和民国的《兴义府志》《兴义县志》。有一套“中国地方志集成”(50册),其中两本《咸丰兴义府志》,一本是《光绪兴义府志续编》,但仅有续编而没有《光绪兴义府志》。《光绪兴义府志续编》记录的人物中查不到刘杭的名字。
  亲自去贵州的机会终于来了。2023年8月中旬,我所在的单位组织教职工赴贵州兴义市考察。出发前我就做了功课,查找了兴义市图书馆的位置,准备抽时间去查阅资料。果然,其中有一天可以自由活动。在兴义市图书馆里,我很快找到了摆放地方志的书架,坐下来查找。可惜地方志都是改革开放后重修的,没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地方志原版。在新编地方志的历史沿革和人物志篇目,能看到晚清光绪年间的史事。我翻看了《兴义市志》的“人物志”,没有查到直接相关的信息。
  离开兴义市图书馆之前,忽然看到《蟫香馆使黔日记》,心里一喜。《蟫香馆使黔日记》共九册,正是贵州提督学政严修的日记。图书馆里摆放的是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年的版本(“贵州文库”之一)。煌煌九册,没时间细读,我尽快翻看这些日记中的时间。原来,严修在贵州当提督学政是光绪二十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4年—1898年),在贵州前后三年多。严修在贵州主持岁、科两试,岁、科两试后准备乡试,还包括乡试前后的录遗和优拔等。岁试和科试都在各府或直隶州、厅治所举行。刘杭当过知县和知州,尤其“屡充贵州乡试同考官”,岁、科、乡试一定是参加的。但刘杭于1889年去世,所以不可能和严修有交集。此刻,略有点失望,因为我原本打算细读严修日记,查找他们之间往来的信息呢。
  刘杭无论做县令、知州,还是担任乡试同考官,都要为当地培育人才、树立学风,因为贵州地处偏远省份,文教是清朝历代君主所重视的。清代为贵州培育人才、转移一代学风而为世人称道者,不限于洪亮吉(乾隆时期)、程恩泽(道光时期)和严修(光绪时期)三人。据统计,清代的贵州提督学政约有90人次。我推测,在严修之前的贵州提督学政,一定和刘杭有工作交集的,除了王仁堪在著作中提到刘杭的信息,刘杭任职的史料应该还有更多线索可循。令人感慨的是,刘杭是光绪时期的官员,他父亲刘养锋是嘉庆至道光的官员,史料的留存,晚近的还不如早几十年的。清代进士中清水籍仅有三位,分别是韩遇春(康熙三十九年)、闫朴(同治十年)和刘杭(光绪三年),刘杭的史料相对晚一些,竟然如此难以查找。不过,我倒相信,某个时候还会有刘杭史料的发现,只能等待我退休之后去寻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