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天水日报

丝绸之路添新韵羲皇故里迎嘉宾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02版:日报二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天高气清,秋色澄明。在“陇上江南”秋实累累的最美季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共建“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主任、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执行主席宋荣华率丝盟美术馆馆长李鸣泉和何东、王其华、索铁生等中国著名书画家一行,赴天水考察调研,为“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美术馆天水创作交流基地”举行揭牌仪式,在“羲皇故里”奏响了一场古今对话的丝路新乐章。
  9月14日清晨,“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美术馆天水创作交流基地”揭牌仪式,在各界代表的见证下举行。
  中国文化宣传推广大使王晓琴在欢迎辞中介绍,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由国内外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于2014年,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多领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为宗旨,是“城市的纽带,合作的桥梁”。丝盟美术馆则致力于组织国内外书画艺术家参与丝路文化艺术交流,推动文明互鉴与文化繁荣。
  天水作为丝绸之路黄金路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丝绸之路东段的关键节点。宋荣华在致辞中说:“天水这座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的第一重镇,从来就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地理坐标。千百年来,它是商旅驼铃悠悠回荡的关键通道,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熔炉。从麦积山石窟‘东方微笑’所蕴含的艺术融合与精神对话,到出土文物上记载的粟特商旅与中原文明的往来故事,天水的土壤里,早已深深植入了开放、交流与创新的基因。”他表示,“在这里设立创作交流基地,正是为了赓续这份历史的荣光与使命,为天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新时代活力,推动文旅融合和经贸合作,赋能城市发展,使天水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
  揭牌仪式结束后,大家先后拜谒和游览了伏羲庙、胡氏民居南宅子、天水66号文化创意园。
  走进历经500多年历史的伏羲庙,古树古建、匾额木雕无不烙印着伏羲文化的历史渊源,彰显着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创世精神仿佛穿越了八千年时空,深深叩击着每一位参拜者的心灵。作为中华民族心智的启蒙者、文明进程的开拓者,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结网罟以教渔猎、制嫁娶以立人伦、定历法以授农时,更以一画开天、始创八卦的伟绩,将中华民族从蒙昧引向光明,开启了华夏文明。这源远流长的文明血脉,也正是当代艺术家汲取灵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纽带。
  “这已经是我第30次来到天水伏羲庙了。”出生于河南周口的三栖艺术家李鸣泉动情地说,“天水是‘羲皇故里’,河南是‘羲皇故都’,两地同根同源,文脉相连。每一次来到这里,站在先祖开创文明的这片圣土上,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也许正是这种感悟,让李鸣泉一次又一次来到天水,沉醉于类似家乡的氛围之中,走街串巷、访村问户,细细寻觅着故乡的元素,一笔笔画下他的所见所感。最终汇聚成2014年于天水市文化馆举办的《消失的故乡之西部人家》国画创作观摩展,并以其风格鲜明、意境深远、中西合璧、极具浓郁东方诗意和乡土情怀的特色,至今仍令观展者记忆犹新。
  沐浴着午后的暖阳,大家来到了“陇上第一民居”——胡氏民居南宅子。这里是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属于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其建筑布局严谨,木雕、砖雕、石雕精美绝伦,充分展示了古代天水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2003年,由天水市博物馆负责维修后,建成了天水民俗博物馆。
  大家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桂馥院、槐荫院、凌霄院等精美典雅的古民居院落,观赏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物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腔皮影戏。
  当来到杨家楼院(天水古楼),摄影师抓拍到两位“丝盟”助理——北京青年陈子康和天水籍姑娘赵慧子在楼上凭栏远眺的生动照片时,古老的丝绸之路仿佛在这一刻被赋予了青春的注脚。引得众人赞不绝口,纷纷登楼拍照留念。
  随后代表团一行又探访了位于砚房背后66号贾家公馆的天水66号文化创意园,这里与南宅子的古朴形成鲜明对比,是天水文化“双创”的活力现场。园内汇集了泥塑、扎染、数字书法等创意工坊,开发的“福禧”系列文创产品巧妙地将伏羲文化等“天水元素”融入现代设计,让人能将天水的文化记忆“可消费、可体验、可带走”。
  一古一新,两次探访,仿佛完成了与天水的一次深度对话,让大家既沉醉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惊叹于其蓬勃的创意新生。
  次日,丝绸之路城市联盟代表团在天水市文联副主席孙德虎陪同下,循着历史的足音与果香的指引,先后造访了麦积山石窟与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基地,展开了一段融汇艺术、历史与乡土风物的诗意之旅。
  车到麦积山下,画家们纷纷拿出速写本,勾画起了这座艺术宝库。只见天津美术学院何东教授用他灵动而富有魅力的线条,不一会儿就流畅地勾勒出了麦积山的轮廓。令人不禁遐想:在他的独特技法——线墨交融之后的《麦积烟雨》画作,该是多么精美绝伦、气韵生动!
  天公作美,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小雨,且越下越大,这是麦积山游客最难遇,又最向往的情景。烟雨迷蒙中,麦积山倏然换上了一袭空灵的面纱。雨丝斜织,山峦隐现于缥缈云雾之间,“麦积烟雨”的奇观不期而至。远望层峦叠嶂,犹如丹青水墨酣畅淋漓;近观石窟静穆,造像慈悲的眼眸仿佛在雨声中低语千年沧桑。代表团成员沿栈道徐行,不时驻足凝神,既惊叹于石窟艺术的精美绝伦,也沉醉于这雨意氤氲的自然幻境。画家们更是用心捕捉着烟云变幻、崖阁依稀的意境。
  午后微雨未歇,代表团转往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基地,倾听基地负责人讲述了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基地视察时的经过和嘱托,并调研了基地在智慧果园打造和营销创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有效做法。
  随后大家进入果园参观,此时雨势渐收,转为沾衣欲湿的毛毛细雨,却更添一番清润生机。漫山遍野的苹果树缀满丰硕果实,一颗颗“花牛”苹果如浸透了霞光的红宝石,在细雨浸润下愈发晶莹明亮。雨水凝成珠玑,轻盈地栖停在果皮之上,时而顺着圆润的曲线悄然滑落,留下一道道明亮水痕,仿佛大自然为其轻轻缀上项链。艺术家们欣然与“花牛”苹果合影,用镜头记录下开心笑颜和枝头盛景;一张张照片中,不仅是苹果的红、叶片的绿,更是那细碎水珠折射出的光芒——一如这片土地孕育的甜蜜与希望,纯净而明亮。尤其是宋荣华和李鸣泉二人穿的红衬衫,更是和鲜艳的红苹果相得益彰,让整个人看上去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曾经在麦积区从事过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画家刘庆元,看到该区如今“花牛”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和眼前的丰收景象,更是赞誉连连,喜不自禁。同行的诗人、作家琴心分享了她的散文《香苹果》,文中将天水“花牛”苹果之名的缘起、品牌故事及产业发展之路都写得脉络清晰,引得大家争相阅读,亦为这次考察调研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雨丝作弦,山水为卷。这一天,代表团的艺术家们不仅以脚步丈量天水的文化厚度,更用笔墨与心灵收藏了“麦积烟雨”的苍茫,以及缀满水珠的苹果之上——那份颤动而明亮的天水秋光。
  9月16日,回到“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美术馆天水创作交流基地”的画家们,不顾旅途劳累,挥毫泼墨,满怀激情地画下了一幅幅生动的天水画卷。在何东教授笔下,“玉兰古巷”的玉兰再度于枝头绽放,身处近在百米之遥的创作基地,似乎能遥嗅到满街芳香;在李鸣泉馆长笔下,《消失的故乡之西部人家》又多了一幢亮着灯的屋舍,等待着“风雪夜归人”;在以花鸟画见长,尤以画葡萄享誉画坛的天津商大艺术学院原院长王其华教授笔下,一串串葡萄成熟了,让观赏者不禁羡慕起那两只振翅飞临去啄食美味的鸟儿;在泰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多次举办过画展的花鸟画名家索铁生,则和天水画家赵万顺合作了一幅空灵洒脱、清新明快的紫藤,这应该是对基地“紫气东来”的一种期许;而基地负责人赵万顺的《吉祥满园图》,则可以解读为是对“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美术馆天水创作交流基地”顺利发展的美好愿景。
  其间,丝绸之路城市联盟还就《天水市如何在丝绸之路文旅合作中发挥独特作用》和《天水市低空经济发展情况》两个课题,进行了会谈调研。
业界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