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思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塑造青年精神世界的重要职能,在时代变迁中持续探索更具穿透力的实践方式。当多元价值不断渗透青年成长的各个环节,单一化的教育形式在应对心灵培育的复杂需求时逐渐显现出局限性。而多样化校园文化以其兼容并蓄的特点,正在构建多维度的互动空间,它既是教育载体的自然延伸,也是吸引力形成的现实基础,其在唤醒青年主体意识的过程中,让思政教育的内核力量实现深层传递。这种隐性与显性相互作用的助推效果,正是新时代高校回应“培养什么人”这一课题的具体体现。
一、多样化校园文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空间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载体运用上常显单一,课堂讲授、专题报告等形式的固化存在,易使教育过程与学生的认知期待产生疏离。而多样化校园文化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场域,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更广阔的载体空间。如学术类社团围绕科技伦理的现实指向、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等议题开展深度研讨,可实现专业知识传递与家国情怀培育的有机结合;文艺类活动借助话剧展演、主题歌曲创作、纪实短视频制作等形式,对革命历史进程、时代楷模事迹进行具象化表达,可推动思政内容从文本阐释走向场景化体验;实践类项目如“三下乡”社会实践、校社共建等,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中直观感受国家发展的实践成果,深化对知行合一理念的理解维度。这些载体既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又因贴合学生的兴趣偏好而增强了教育的内在渗透力。
二、多样化校园文化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独立意识突出、价值需求分化的鲜明特征,单一化灌输与说教式传播已难以触发其情感层面的深度呼应。多样化校园文化精准对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根本上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在文化表现形态上,其既包含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基地研学等传统载体,也涵盖红色主题说唱、思政类情景脱口秀等青年亚文化表达,借助学生群体普遍认同的传播方式,持续缩减教育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内容建构维度,其将抽象思政要素与校园生活场景、社会现实议题进行有机融合,如围绕生态文明开展环保创意设计展,结合大国工匠精神开展技能竞技活动,使理论话语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主题。这种以文化人的育人生态,可推动学生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自主探究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深化对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三、多样化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强化了思政教育的内化效果
多样化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强化了思政教育的内化效果,它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主动参与的平台与创造性表达的渠道,推动学生从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建构者。学生既是文化体验者,也是文化创造者:通过校园自媒体发表对社会现象的见解,在观点交锋中明晰自身价值取向;自主组织主题社团,围绕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等议题开展实践,在策划与执行的细节中深化对教育内涵的认知;参与校园文化产品创作,将主流价值观的理解注入歌曲创作、绘画创作、微电影拍摄等具体实践,让抽象思想转化为可感的成果。这种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不再被动接纳外部赋予的价值观念,而是通过自我探索、实践反思,主动将思政教育核心内容融入自身信念体系。
结语:多样化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思路,其通过拓展载体场域、强化感召力、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推动思政教育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建构的转型。面向未来,高校需进一步整合多样化校园文化资源,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于多元中确立主导、多样中凝聚共识,使校园文化在保有活力与个性的同时,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蓄力。
(作者系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