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天水日报

幸福城市的“幸福密码”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02版:日版二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上接第一版)
  “麦积镇街亭村文化积淀深厚,是2012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公布的中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但由于日常管护不到位,存在未设置保护标志牌、电线乱搭乱建,灭火器配备不足等问题,不仅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影响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风貌,更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麦积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第五检察部负责人马青云说。
  发现这些情况后,麦积区人民检察院通过磋商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达成全方位多举措加强街亭村保护的共识,并依法制发检察建议,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管理保护职责,对街亭村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切实做好管理保护工作。
  “我们通过回访,确认古镇标志牌已设立,沿街主要商铺都配备了消防设施。电线乱搭乱建的问题,通过前期的网线入地工程也得到整改,目前已经达到检察建议提出的整改要求。”马青云说。
  今年以来,麦积区人民检察院积极搭建检察公益诉讼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协作配合机制,对辖区18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覆盖现场走访调查,督促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检察贡献。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开展‘守护陇原文化遗产’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重点开展监督工作,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2件,形成‘监督+协同+治理’的综合履职模式,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难题。”天水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刘欣表示,今后将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助力文化遗产得到系统保护、连片保护,实现活化利用、传承发展。
  如今,在天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检察蓝”正在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法治力量,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人民调解织密化解纠纷“经纬线”
  平安是最基本的幸福,也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近年来,我市积极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多亏了你们,我们兄弟才能和好如初。”在甘谷县大像山镇,村民王大爷握着调解员的手激动地说。此前,王家兄弟因琐事争执多年,甚至险些动手。经过调解员耐心调解,最终兄弟俩各让一步,重归于好。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我市各基层调解室里上演。
  一年来,天水市司法局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287件,调解成功率98.6%,为平安天水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麦积区石佛镇,老王和老李是相邻耕种二十年的老邻居,却因为一条田埂的归属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前不久,两人再次发生争执,甚至挥舞农具对峙。麦积区司法局石佛司法所工作人员闻讯赶来,先把两人请到调解室,泡上两杯热茶,不急不躁地聊起了家常。随后一周,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次往返于两家,查阅地契档案、测量土地,找准问题症结,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两只粗糙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持续二十年的纠纷在阳光下冰释前嫌。
  “调解工作就是要用耐心换理解,用真情化坚冰,因为很多矛盾都是积年旧怨,需要耐心更需要方法。”天水市司法局副局长张媛媛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调解组织2859个,实现了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培养人民调解员10848名,专职调解员3197名,形成了“八法调解法”“居民说事六步工作法”“党建+1+7”“1234工作机制”等一批行之有效的矛盾纠纷化解经验做法。
  专业化调解也在不断创新,拓展建立了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114个,个人调解工作室104个,培育“好闫好语调解室”“柿柿如意调解室”等多个“叫得响”“立得住”的人民调解工作品牌。“随手调”“及时调”“专业调解+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简案速裁”等诉源治理新模式效果显著。
  张媛媛表示,过去一年天水市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依法有效化解了一批现实矛盾纠纷。未来将继续完善调解机制,创新调解模式,建强调解队伍,加大宣传引导,让“有纠纷找调解”成为群众的自觉选择,为平安天水、法治天水建设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夕阳西下,麦积山石窟渐渐宁静,而天水的平安故事仍在继续。从景区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一张立体化、信息化的平安网越织越密,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也守护着百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