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裴婷婷 张雷
平安是民之所盼、发展之基。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最基本的群众利益来抓,积极探索具有天水特色的平安建设之路,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旅游警务护航“诗与远方”
伫立薄雾中,跨越千年的“东方微笑”静谧祥和,天水市公安局麦积分局麦积山大景区派出所副所长吕旭平踏着晨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们会先仔细检查警务岗亭里的急救箱、雨具、充电宝等便民设施,这些都是为游客们准备的。”吕旭平说。
为更好提升游客安全感和幸福感,麦积山大景区派出所立足“旅游警务”定位,深化“主动预防、智慧赋能、服务前置”理念,精管细治守护景区平安,实现了景区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7%、矛盾纠纷化解率100%、游客满意度98%。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暖心故事。
8月底,麦积山大景区派出所接到游客紧急求助:有位老人走失。接警后,派出所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在综合指挥室进行视频巡查调度,回溯老人走失前行动路径,同时以走失点为中心,向周边路线、休憩点位展开拉网式排查。经多环节紧密配合,最终在林区深处发现走失老人,确认身体状态平稳后,民警护送老人与家属会合。
“这次在麦积山景区游玩,不仅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更真切感受到民警们的贴心服务和责任担当,让我对这座城市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重逢时刻,家属连声道谢,对派出所的快速响应、专业处置给予高度赞誉。
“扫码—输入—提交”,简单的三步操作,却能解决游客的大问题。来自西安的大学生刘明亲身体验了“码上吐槽”数字化服务机制的便捷。他扫描二维码“吐槽”后,不到10分钟就有工作人员前来处理,“没想到这么方便,就像有个警察朋友随时在身边。”
创新机制的背后,是民警们对服务细节的执着追求。“我们紧紧锚定打造西部一流旅游警务的工作目标,推出‘三借三让’工作法,严厉打击‘黄牛’等扰乱景区秩序的违法行为,实现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向智能化、赋能化转变,用公安的‘辛苦指数’换取游客的‘幸福指数’,让麦积山不仅以千年石窟艺术闻名于世,更以安全、有序、温馨的旅游环境赢得游客点赞。”麦积山大景区派出所副所长王婷表示。
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民警们巡逻在栈道之间。他们的身影,与千年石窟相映生辉,共同守护着这份跨越千年的文明瑰宝,也守护着每一位游客的平安之旅。
公益诉讼守护陇原“文脉”
平安和幸福,不仅在于服务群众、打击犯罪,更在于守护美好生活。今年以来,天水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不仅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问题,更筑牢了陇原文化遗产保护屏障,让千年“文脉”重焕生机。
拥有一处保存较完整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的麦积镇街亭村,静卧在麦积山风景区的山水间。然而检察官们初见时,这座历史文化名村正遭受着岁月的侵蚀。如今,古镇重新焕发光彩,游人纷纷驻足凝视,聆听历史回响。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麦积镇街亭村文化积淀深厚,是2012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公布的中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但由于日常管护不到位,存在未设置保护标志牌、电线乱搭乱建,灭火器配备不足等问题,不仅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影响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风貌,更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麦积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第五检察部负责人马青云说。
发现这些情况后,麦积区人民检察院通过磋商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达成全方位、多举措加强街亭村保护的共识,并依法制发检察建议,建议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管理保护职责,对街亭村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切实做好管理保护工作。
“我们通过回访,确认古镇标志牌已设立,沿街主要商铺都配备了消防设施。电线乱搭乱建的问题,通过前期的网线入地工程也得到整改,目前已经达到检察建议提出的整改要求。”马青云说。
今年以来,麦积区人民检察院积极搭建检察公益诉讼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协作配合机制,对辖区18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全覆盖现场走访调查,督促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检察贡献。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开展‘守护陇原文化遗产’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重点开展监督工作,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2件,形成‘监督+协同+治理’的综合履职模式,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难题。”天水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刘欣表示,今后将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助力文化遗产得到系统保护、连片保护,实现活化利用、传承发展。
如今,在天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检察蓝”正在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法治力量,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人民调解织密化解纠纷“经纬线”
平安是最基本的幸福,也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近年来,我市积极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多亏了你们,我们兄弟才能和好如初。”在甘谷县大像山镇,村民王大爷握着调解员的手激动地说。此前,王家兄弟因琐事争执多年,甚至险些动手。经过调解员耐心调解,最终兄弟俩各让一步,重归于好。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我市各基层调解室里上演。
一年来,天水市司法局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287件,调解成功率98.6%,为平安天水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麦积区石佛镇,老王和老李是相邻耕种二十年的老邻居,却因为一条田埂的归属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前不久,两人再次发生争执,甚至挥舞农具对峙。麦积区司法局石佛司法所工作人员闻讯赶来,先把两人请到调解室,泡上两杯热茶,不急不躁地聊起了家常。随后一周,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次往返于两家,查阅地契档案、测量土地,找准问题症结,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两只粗糙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持续二十年的纠纷在阳光下冰释前嫌。
“调解工作就是要用耐心换理解,用真情化坚冰,因为很多矛盾都是积年旧怨,需要耐心更需要方法。”天水市司法局副局长张媛媛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调解组织2859个,实现了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培养人民调解员10848名,专职调解员3197名,形成了“八法调解法”“居民说事六步工作法”“党建+1+7”“1234工作机制”等一批行之有效的矛盾纠纷化解经验做法。
专业化调解也在不断创新,拓展建立了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114个,个人调解工作室104个,培育“好闫好语调解室”“柿柿如意调解室”等多个“叫得响”“立得住”的人民调解工作品牌。“随手调”“及时调”“专业调解+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简案速裁”等诉源治理新模式效果显著。
张媛媛表示,过去一年天水市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依法有效化解了一批现实矛盾纠纷。未来将继续完善调解机制,创新调解模式,建强调解队伍,加大宣传引导,让“有纠纷找调解”成为群众的自觉选择,为平安天水、法治天水建设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夕阳西下,麦积山石窟渐渐宁静,而天水的平安故事仍在继续。从景区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一张立体化、信息化的平安网越织越密,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也守护着百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