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的一个清晨,一场短暂的秋雨过后,记者驱车沿着宝天高速公路一路向东,行驶100多公里,至牛背梁陕甘交界渭水河畔,便来到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东岔林场。
在这里,可以看到青峦叠翠、连绵不断的青山,伴着密林深处山泉溪涧清脆的水声,原始林、天然林、人工林,浩浩汤汤。 在这里,可以看到智能化的食用菌智慧方舱,润泽浓郁的金耳等林菌林药,成为林区“林下经济”的新生力量……
依“林”兴业,化“绿”成金。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林场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近年来,东岔林场毅然决然用改革、用自强为林场赢得了市场,赢得了稳健的发展;用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促进林业工作,呈现出一幅团结奋进构和谐、凝心聚力促发展的时代新画卷。
东岔林场总面积42.6万亩,林木总蓄积231.9万立方米,是集生态建设、森林保护、资源培育、森林旅游于一体的国有林场。值得一提的是,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培育森林15.5万亩、人工造林1.9万亩、封山育林4.9万亩……一个个跃动的绿色数字,见证了林场人鲜活的焕绿故事。他们扎实做好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这“五绿”大文章,将汗水挥洒成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护绿尽责
全力守牢绿色“生态底线”
“保护是林地的第一要务,保护之外,更要带动群众一起致富。”说这话的,是东岔林场场长廖雄。
今年以来,东岔林场紧扣“绿水青山小陇山、生态康养大福地”发展定位,始终把森林资源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全方位织密生态防护网。
——林长制纵深落地,“林长+林警+镇、村长”的协作机制,以党建联建为抓手,每季度召开1次的林长制联席会议,联合开展1次巡山查林,场级总林长、林长落实巡山查林每月不少于20次。
——火灾防控精准发力,以“八机制三清单一包保一承诺”为指导,严格执行防火“五条禁令”,划分森林防火“四长两员”网格管理员100余名,发送防火短信5万余条,组织跨省防火演练1次,截至目前未发生森林火灾。
——专项整治扎实推进,今年截至目前,联合麦积区东岔镇政府、东岔派出所、东岔森林派出所共开展7次专项宣传踏查活动,实现毒品原植物“零种植”;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检查与宣传,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有害生物科学防控,完成春秋两季林业有害生物巡护普查,实施药剂防治面积5720.8亩,运用专业软件实现监测数据精准化管理。
“护”此新绿增颜值。东岔林场多角度发力、多举措实施,真正筑牢了护绿生态安全屏障。
增绿有方
造林绿化工程“硕果累累”
种下一抹抹“生态绿”,绘就一幅幅壮丽“生态美”。这里优越的自然禀赋让林业工作者倍感责任重大,如何在保护好、修复好森林的同时,实现增绿以及森林的永续利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呢?东岔林场人充分发挥目标考核“指挥棒”作用,培养多层次的人才队伍,聚焦生态提质目标,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与苗木培育工作。
重点工程高效实施。近五年完成异地造林92.7亩,完成森林抚育63602亩,退化林修复40200亩,同时每年组织职工开展义务植树,完成植树12230株,完成新育苗木32.4亩727.1万株。
苗木培育成效显著。按“四区两基地”布局强化培育区建设,完成新育苗木40万袋,补植补栽1050亩,栽植血皮槭苗木3万余株,为生态修复提供优质种苗保障。
林草监测全面覆盖。组织专业人员完成全域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工作人员携带仪器徒步踏查样地7处,精准获取森林资源数据,为科学造林提供数据支撑。
誓叫荒山换新颜,这是东岔林场人心照不宣的共同想法。在增绿攻坚的征程中,还有许多故事来不及说……这些默默无闻的林场人,用青春换青山,用实干谋实业,以一片林子书写一种精神。
管绿有力
构筑绿色发展“生态屏障”
这40多万亩林海,在东岔林场人眼中,是汗水浇灌出的绿色宝藏,更是未来发展的希望基石。他们深刻理解这数字背后的分量与希望。
树木管护跟得上,才能留住万顷绿。东岔林场严格落实“先造后封、造后必封”的要求,将未成林地和新造林地列为重点内容,制定了具体管护方案,责任落实到人,确保苗木“栽得下、活得了、长得好”。
——立足林区资源禀赋,推进和美林区建设,完成桃花坪森管所797.55平方米管护用房主体工程及防火道路项目70%的工作量。
——持续擦亮“绿水青山小陇山,生态康养大福地”金字招牌,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在场部建立标本室集中展示林区常见的植物、蝴蝶、种子、木材及中药材等部分标本1036种。
——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技能大比武1次,提升队伍专业素养与履职能力,组织职工参与全中心第三届职工读书月活动,职工参与率达到100%,东岔林场获得优秀单位奖。
全域“植绿”固底色、大力“补绿”提颜值、精心“护绿”筑屏障。东岔林场紧抓春秋有利时机,实行种、苗、造、抚、管一体化推进,真正形成了山有人管、林有人看的长效机制。
用绿有效
激活绿色发展“经济价值”
林下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资源高效利用的智慧,也是生活水平提升的见证。在这场绿色经济革命中,东岔林场正如一艘破浪前行的航船,引领周边村民,共同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林下产业稳步发展,持续加强“五园区一基地”建设。五园区为珍稀乡土树种培育示范园区、造型苗木培育示范园区、绿化苗木培育示范园区和彩叶树种培育示范园区;一基地是指2025年与东岔镇政府共同建成虎子坪食用菌基地,主要种植猴头菇、金耳等。与此同时,继续加大林药林菌种植,今年种植九节菖蒲250亩,种植猪苓100亩,种植羊肚菌1亩。
研学服务规范开展,持续深化与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的党建联建,承办学生野外实习活动,接待实习生300余人(次),发挥科教基地示范作用。
多渠道加大“四区两基地”苗木及林药林菌的销售,当年已实现林副产品及苗木收入225万元。
独木不成林,只有融入乡村振兴,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给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森林产品,才是林场的价值体现。东岔林场深挖资源优势,用好、走活“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一盘棋,全力激活绿色发展“经济价值”,这步伐走得铿锵有力。
活绿赋能
创新生态发展“绿色丰碑”
群峰沉碧,木秀林峰。如今的东岔林场森林覆盖率达88.88%,树种丰富、结构稳定、林相优美,持续厚植生态底色。
——森林康养提档升级。联合陇林饭店及兄弟林场开发“十凉十热”康养特色菜品,完善桃花沟景区服务设施,景区接待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明显。
——文旅项目加速推进。着力构建桃花沟景区森林康养体系建设,依托“一核两轴三区”空间布局,深挖梁希精神文化、林业精神文化等优势资源,全方位打造生态康养福地、生态研学教育基地和林业精神红色教育窗口等特色文化产业。目前正在逐步完善梁希步道、氧吧长廊、康养产品开发等部分设施。
——品牌创建成效凸显。对标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推进创建工作,完善卫生、安全、经营等配套服务。
念活“山”字经,做实“绿”文章。东岔林场以业态融合为突破,探索“生态+”发展新模式,逐绿前行绘新景。
树,是林场的精魂。诞生于1958年的小陇山东岔林场,历经六十七载风雨洗礼,这里的每一株树木、每一片森林,都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林场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向创新要效益,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林业产能,带动周边村庄与村民增产增收,走向共同富裕,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如廖雄场长所言:“一代代林场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忍得住枯燥,让小树长成参天大树,让荒原化作茫茫林海。‘坚守’,正是东岔林场人最美的底色。”
问“林”哪得“绿”如许?无论是生态建设、森林保护、资源培育,还是森林旅游等一道道“必答题”,抑或实现森林永续利用与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考题”,一代代东岔林场人始终接稳“绿色接力棒”,奋力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分答卷”。他们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笔,精心描绘绿色发展新图景,徐徐铺展出一幅山清水秀、林茂人欢的生态画卷。
青山碧水、蓝天白云,如画景致不仅是生态的标尺,更是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东岔林场发展足迹的静默见证者。执绿色之笔,绘生态画卷。东岔林场多年来深耕不辍,谱写了生态宜居的绿色篇章。立于新起点,林场将继续挥毫泼墨,于小陇山间勾勒绿色发展新图景,让生态优先的底色更加浓郁,让林业特色的光芒更加璀璨。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姬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