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瑶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主动服务和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拓展跨省域合作,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这为甘肃依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甘肃作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新能源资源富集区和“一带一路”关键通道,具有生态、资源、区位三大突出优势。因此,要立足国家所需、自身所长,将外部战略机遇与内部禀赋优势相结合,谋划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坚持内外联动,深度融入国家区域战略
秉持开放视野,通过精准的战略定位和高效的资源配置,实现“向东承接”与“向西开放”的双向联动。一是主动对接东部经济圈。围绕新能源、文旅、农业等主导产业,瞄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链主”企业,精准承接产业转移。鼓励东部企业在甘设立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配套产业园区,形成“东部研发+甘肃制造”“东部总部+甘肃基地”的协作模式。二是打造“一带一路”黄金通道与战略枢纽。加快建设中欧、中亚、南向国际班列集结中心,提升兰州、敦煌等机场的航空口岸功能,降低跨境物流成本,提升通行效率。三是强化西北区域协同。推动相邻省(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衔接和网络完善。与内蒙古、宁夏共建新能源产业联盟,共同打造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与陕西深化文化旅游合作,共推“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
二、坚持城乡融合,夯实省内协调发展基础
坚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新格局。一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依据不同县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支持工业基础好的县区打造特色制造业集群。二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围绕“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积极培育农村新业态,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推动农业从“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加力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返乡人员创业兴业。
三、坚持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
聚焦自身优势和战略需求,构建体现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实现高端化生产。二是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聚焦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做大风光电装机规模,打造“新能源发电—装备制造—综合利用”全产业链生态。依托金昌“镍都”、酒泉钢铁等基地,大力发展高端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电池材料等,为国家尖端制造和国防科技提供支撑。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推动产业链从种植向精深加工和现代中药转型,大力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提取物、保健品和生物制药。聚焦产业数字化,推动农业、文旅、工业等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甘肃气候和能源优势,适度发展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三是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研学旅游、康养旅游、非遗体验、红色旅游、低空旅游等新业态,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
四、坚持绿能驱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新路。一是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有序推进千万千瓦级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构建新能源综合开发示范区。积极推动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将甘肃“绿电”更大规模、更稳定地输送到中东部负荷中心。大力推动本地消纳,通过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发展大数据中心、推广电采暖、探索绿电制氢等,将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并用好生态补偿资金,探索省内多元化补偿方式,让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和群众获得合理回报。大力发展基于良好生态的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产业,打造“甘味”有机农产品品牌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三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常态化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确保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稳固。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用法治“红线”坚决守护好生态“绿线”。
(作者系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