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弈涵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文化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政治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文化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立场,打造全国重要文化传承创新基地需要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文化传承创新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党委(党组)要扛起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主管部门要强化政治担当,勇于改革创新,以学促用、学用相长,不断提高在思想文化领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加强党对文化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管宣传、管媒体。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狠抓制度执行并用好巡视巡察“利剑”,履行好正面宣传教育的主体责任。把握意识形态发展的大势,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腐朽思想的侵蚀,营造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深刻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环境、对象、范围、方式的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的文化领导权不断巩固。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信息数字技术的驱动引领作用,推进文化工作理念、方法、手段、机制创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促进文化要素流动。加快对外宣传工作业务重塑、流程重整、格局重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立健全常态化调研机制,持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常态化开展调研,从基层的创造实践中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路径。
二、文化传承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作为创作的源头活水,自觉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体制机制。激活各类文化创作主体,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盯紧专业院团和影院的同时,发展好民办小团体、乡村小戏台,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融入文化建设。拓展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渠道,根据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拓展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实现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鼓励和支持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文化企业制作优秀作品,搭建民间文艺展示交流平台。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出文旅精品路线。完善旅游要素配套,依托区域资源特色,积极推进文化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推进科技赋能文旅发展,推动文旅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文旅领域的推广应用。
三、文化传承创新必须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甘肃段。统筹推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研究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自觉坚持“两个结合”,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继承,又要与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相协调,让黄河文化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文化底蕴与强劲发展动力。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传承红色文化应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不断巩固红色文化主阵地。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区建设,全面提升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切实增强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实效,推动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使红色旅游成为赋能甘肃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秉持开放包容,用敦煌文化搭建文明对话平台。围绕将敦煌打造成为全国文化传承创新基地,通过强化系统保护、建强科研平台、推进数字保护,深化敦煌文化的价值阐释,推动敦煌文化广泛传播,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丰富国际文旅内容,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大力提升敦煌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作者系市委党校党史与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讲师)